English

把“走出去”进行到底

2007-04-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悦 我有话说

摄影/成一村

近年来,中国出版单位版权输出的意识不断增强。“走出去”战略在政府大力扶持、出版单位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走向成熟的条件下,日益成为小到出版社,大到出

版集团的重要战略部署。特别2006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在BIBF和法兰克福书展均实现了输出大于引进的可喜突破,让出版界对“走出去”充满信心。

中国出版“走出去”有了可喜的新突破,如何保持这个良好的局面,业界人士提出了三个环节。第一是图书内容的对口,必须考虑“走出去”的图书选题让外国读者感兴趣;第二是翻译,翻译的质量好坏,既可以成就一本书的海外市场,也可以毁掉这个市场;第三是建立权威而有效的信息与发行渠道。

2006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项目210项,资助的国家从2005年的7个国家增加到2006年的19个国家,50个出版机构,总共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

出版社:“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的成功合作仍然让人记忆犹新。这项合作将在5年内把国内50多部经典汉语文学作品推介到英语读者市场。

在古籍整理与出版领域名声显赫的中华书局,近年来大力开展图书对外贸易,一直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而努力,让更多的好书能够走向世界。据总编辑李岩介绍,近年来,中华书局的版权输出品种在迅速增加。2005-2006年,“正说”历史书系、《帝国军团》、《国史十六讲》、《周思源看红楼》、《于丹〈论语〉心得》、《明亡清兴六十年》、《三国前传》等近40种图书的版权相继输出到海外和港台地区。另外,多年以来,中华书局的很多古籍书、学术书一直销往日本、美国及港台地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中华版图书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进一步扩大了中华书局在国际上的影响,提升了中华书局的国际形象。

继外研社去年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华裔大学生汉语选修课教材《我和中国》,并实现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和打入海外图书出版发行主渠道的成功尝试后,今年已经有更多出版社瞄准对外汉语教育图书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汉德对比和对德语教学》、《汉法对比和对法语教学》等系列丛书是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也是“走出去”项目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乘风汉语学生用书》还是国家汉办为推广海外汉语教学的国家级项目。

有些出版社则抓住2008年奥运会商机,适时打“奥运”牌。比如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老北京》,以老照片及中英为对照的形式,为外国游客展现出北京的古老风韵。而北京出版社的《中国表情:工艺美术奥运作品赏》则定位在适合馈赠中外人士的礼品书上。

可以想见,2007年,国内各出版社将继续利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以及莫斯科书展主宾国等机会,谋求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更大成果。同时,继续深入的出版集团化战略也将为“走出去”创造更大的优势。

  出版集团:“走出去”要探索自身模式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出版业在“走出去”上取得的成绩更加显著,与出版业集团化战略密不可分。毕竟,出版社靠单打独斗势单力孤,出版集团则通过资源整合、统一部署,形成了“走出去”的联合力量,成为出版社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长期和深度合作的后盾。

科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林鹏表示,以集团为支柱,《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20多种英文期刊已经纳入国际出版网络平台。2006年集团输出版权243项,首次实现了版权输出大于引进,堪称全国首位。而在2006年BIBF上,科学出版集团成功与荷兰Brill学术出版公司签署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合作出版协议,也成为2006年最瞩目的“走出去”事件之一。目前,科学出版集团正在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出版《中国文化与文明》,这也是迄今为止中美间最大的版权合作项目。本书由中外学者共同撰写,从选题到文字都将最大限度满足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据了解,科学出版社从事版权贸易已经有20多年。2007年,科学出版集团成立后,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利用中科院出版基金优先资助有“走出去”潜力的项目、对英文版责编额外奖励等,还把“走出去”战略作为集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建立集团科技内容平台和中国优秀科技成果发布中心及国外优秀科技成果引进中心,最终把出版集团建设成为以科学、技术、医学、教育为主要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传媒集团。

四川出版集团则根据地域特点,以浓郁的蜀文化和藏民族文化为“走出去”梳妆打扮,出版集团策划的《三星堆图志》、《金沙: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神奇的古国》、《古蜀金沙》等书,已经成功走出国门。而神奇的西藏、神秘的康巴文化风情也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类图书在海外颇受欢迎。四川出版集团党委成员罗韵希表示,出版集团还将进一步把选题策划、编辑出版放在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进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甚至邀请外国人当编辑和撰稿人,使出版物更接近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吉林出版集团则以特色出版物为版权输出突破点,从以往的单纯引进版权,到2006年输出41项229册,特别是在少儿类、生活类、中国传统文化类、美术类等图书方面实现了数量质量逐年上升。他们与美国的哈考特出版公司、华纳图书、英国的培生出版集团,以及法国、比利时、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出版机构,还有我国台湾皇冠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等国际知名的出版单位都有着充分的接洽。

辽宁出版集团公司以商业模式输出中国文化,重点选择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外向型”图书,在选题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特征,在制作上凸显国际化水准。《中国读本》、“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丛书”、《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获得老舍文学奖的《受活》,以及“中国风”系列等图书都受到国外出版商、发行商的青睐。2003年出版集团销售额仅为500多万元,2004年增长到1600万元,2005年则突破3000万元。

广东省出版集团2007年“走出去”的战略思路明确,按照“港台地区――东南亚华人社区――国际华文圈――西方主流市场”四步走的实施路径,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稳步推动集团的“走出去”攀上新台阶。为了鼓励和贯彻“走出去”,集团在2006年出台了针对“走出去”的出版物补贴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型的出版输出项目设定配套的扶持方式与补助金额。

安徽出版集团也在和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商拟共同开发《安徽读本》,希望在《中国读本》的影响下,挖掘地方民俗,用新创的地方性读本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5年来,从提出“走出去”的口号,到2006年在两大平台上实现贸易顺差,中国出版业已经在“走出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全局上看,版权创汇仍然没有改变引进大于输出的局面。事实上,中国出版业对欧美市场仍然处于“开荒”阶段,其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思考。

首先就是图书内容对口问题。李岩表示,一本图书能否顺利“走出去”,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选题不佳,不仅直接关系到该书在本国的销售状况,更影响到其海外市场的输出情况。比如,中华书局大胆尝试了“经典普及读本”的形式,为古籍整理图书和大众读者搭建了桥梁。港台地区与内地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所以相对于海外,对港台市场的输出工作比较容易进行。相形之下,欧美市场的输出工作就有更多困难。英国著名文学经纪人Toby每年都带一批欧美著名出版机构的代表来华,寻找适合欧美市场的中国作品,可是每每与出版社见面后都有些扫兴,因为一些在中国热销的书籍在欧美市场并不受欢迎,中国出版社还是对西方市场的口味太不了解。

另外是翻译问题。翻译就相当于一本书的再创作,好的翻译可以成就一本书的海外市场,反之则会毁掉它的海外出版机会。目前国内恰恰缺乏优秀的翻译人才。据了解,外研社与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的《汉语900句》,在数年前就翻译完毕,但由于译得不够地道,后来又全部返工重翻,直到最近才面世。而摘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桂冠的作品《受活》,早在2004年底就签署了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版权的输出协议,时至今日,也不见其出版,也是卡在了翻译上。据Toby透露,由他出版或者推荐出去的中国文学图书,基本上都是由引进国的汉学家翻译的,他们既了解本国市场,又熟悉中国文化,他们翻译出来的作品因而很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已输出到15个国家的《碧奴》(苏童著),英文版是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日文版是由日本著名汉学家饭宗岗翻译的,其他版本也都是由引进国知名汉学家担任翻译的,这就保证了该国读者对作品理解的正确性。然而,目前著名汉学家少之又少,还有什么人可以肩挑此重担呢?专家建议,译者最好是母语为本国语又精通中文的人士,抑或是母语为中文而在引进国居住很久的人士,切忌由没有实际接触过外国文化的人士来翻译。为改变翻译的现状,“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堪称雪中送炭。据介绍,2006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项目210项,资助的国家从2005年的7个国家增加到2006年的19个国家,50个出版机构,总共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

再者是渠道。从信息渠道上,目前国内没有运作非常成熟的版权代理机构,造成国内外信息不对称。Toby曾经表示,欧美出版商迫切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但是苦于没有信息来源,中国也没有权威机构在了解西方市场的前提下给他们客观推荐。而在发行渠道上,国内出版社仍需要依靠海外发行商的力量,成本较高。

“走出去”无疑是一个综合行动。它将在出版质量、人才、管理、资金等各个方面考验和磨练中国出版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