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书市上的十本书

2007-05-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洪波 我有话说

每次参加全国书市,老觉得没有充足的时间逛展场、看书,因为总会有不少的会要参加,有一些人要见,剩下的时间就很有限。这次在重庆南坪会展中心泡了两天,但看书时间加起来不会超过三个小时。还好,数码相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发现感兴趣的书,可以先把内容简介、目录拍下来。

这次书市,最吸引人们眼球的

当数两位山西作家的作品:一本是李锐的《人间:重述白蛇传》,另一本是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人间》的看点颇多:第一,国人对“白蛇传”再熟悉不过,并且历史上已经屡经“重述”(比如李碧华的《青蛇》),李锐会赋予这个故事怎样新的内涵呢?第二,在我的印象中,李锐的写作是植根于土地与现实的,面对“重述神话”这个“命题作文”的挑战,他会有怎样的表现?第三,李锐与其夫人蒋韵合作完成了这部小说,这种创作方式相当少见,其利弊得失如何,只有看了作品才能得出结论。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则是很多人翘首以盼的,因为,诺奖评委马悦然那句“曹乃谦是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国作家之一”的评语早就广为流传,而且这本书已在台湾推出繁体字版,并经马悦然翻译后在瑞典出版,内地读者却要迟至现在才能看到,一睹为快之心自然会更加强烈。

《达・芬奇密码》、《我的名字叫红》等作品在图书市场上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世纪文景公司在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眼光颇为不俗,这届书市他们推出《瑰宝》(上海人民出版社)、《侠隐》(上海人民出版社),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瑰宝》是著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故事发生于1940年代末的香港,当中西混血儿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一场纠结着种族和阶层差异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爱情由此展开……更引人注意的是,小说呈现了那个特定年代里中国与西方对峙带来的紧张情绪。1962年,时任英国驻香港总督的马尔克姆・麦克唐纳为该书作序,麦克唐纳认为,《瑰宝》揭示了,为了“建立一种健康的、新型的东西方民族关系”,那么,“白种人心中的优越感和有色人种心中的自卑感”就都要抛弃――显然,这个美好期望迄今并未完全实现。《侠隐》则讲述了一个侠义复仇的故事,背景是1930年代后期的北平。其作者张北海生于北平,受教于台湾,定居于美国。王德威把这部作品归入台湾及海外文学中北京叙事的小传统中,“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

思想类图书中,汉娜・阿伦特的《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论革命》(译林出版社)不能错过。其中,前者着重考察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国家理论,分析了马克思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后者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不同展开论述,她指出,法国大革命的目标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的立国者们考虑更多的是建立一种机制,以确保不同人和团体的声音和利益得以体现。

历史读物方面,《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中华书局)都值得在此推荐。这两本书的作者均为所涉领域的专家,又都善于为文“讲古”,让读者在手难释卷的状态下获得可靠的历史知识、深刻的历史启迪,善莫大焉。喜欢百家讲坛的人们早已领教过王立群版《汉武帝》的吸引力,毋需赘言。而《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的作者是著名明史专家樊树志,晚明史尤为其所长。记得早些年读他的《崇祯传》,一路唏嘘感叹,终了黯然神伤,阅读的情感体验极为深刻。可以说,正是《崇祯传》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起改变了我对古代帝王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历史观。《十七年》应是《崇祯传》的一个改写本,初读之下的感觉是,《十七年》更重视写人,也更为好看,而且篇幅还大为缩减,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最后要提及的两本书都与电影有关,一本是《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本是《难以忽视的真相》(湖南科技出版社)。“特写”本是阿巴斯一部电影的名字,不过用在这里作为书名,其聚焦的对象则是阿巴斯本人。书中收入《阿巴斯的世界:阿巴斯自述》、《帝王与我:阿巴斯与黑泽明对话录》、《阿巴斯谈〈樱桃的滋味〉》等文章,还提供了一个阿巴斯的完全电影年表,每部电影都附有剧情梗概以及批评家的简评,无疑,本书将成为所有阿巴斯迷的必读书。《难以忽视的真相》则是今年奥斯卡奖最佳记录片的同名电影,事实上,那部片子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书中的图片极为精美和富于冲击力,文字也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这本书讲述的一切是真实的,那我们可以断言,将来,戈尔将以对抗全球变暖的宣传家――而不是美国副总统――的身份留名史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