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纸上电影”闽台缘

2007-05-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林冠珍 我有话说

去年夏天,应台湾的文史学家秦风先生之邀,我到南京参观他在总统府举办的“民国老照片展”。我与秦先生神交已久,在每一期的《老照片》上,几乎都能读到他用“徐宗懋”、“秦风”两种署名发表的独特文字。没有政治口

号,没有说教,有的是超越党派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有的是他当记者的犀利和敏锐,厚积而薄发。特别震撼我心灵的是他的《其实我们懂得彼此的心》,沉痛地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国民党溃台后,残酷杀害共产党人重要事件。秦风将收藏的这一血腥事件的照片举办了题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展览。马英九观看了展览后,为国民党迫害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的行为,公开表示道歉,承认其为严重违反人权的不当事件。秦风受被害共产党人的女儿之托,在台湾艰难地寻访烈士遗骸。读来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浸透了对兄弟相煎太急的痛心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秦风大学毕业后,当了多年的战地记者。十年前迷上老照片的收藏,遂辞去了公职,成立“台湾文史工作室”,专心在海外收集历史照片等史料。他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供他追求理想,只得卖掉别墅。他说,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但等到有钱再做,就来不及了,这些资料越来越稀缺。他的老照片收藏现已有一个专题博物馆之规模。近年来,秦风已在台湾编辑出版达60册《20世纪台湾》等诸多图书,在祖国内地也出版了《民国南京》、《铁蹄下的南京》、《抗战一瞬间》、《宽容与正义》、《岁月台湾》、《岁月东北》等十余本历史图文集,在文史界和收藏界独树一帜,在海峡两岸有较大的影响,受到海峡两岸有关部门和普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遗憾的是,他祖籍福建,却没写过有关福建的书。借观展的机会,我当面向他约稿,写一本反映闽台关系的图文书。他一口应允,好!书名就叫《跨越海峡》,有动感,有刚性,有互动。

几个月来,他以军人的作风说了就做,将他收藏的几千张有关照片进行整理、分类、解说。不足的,他又多次往返闽台两省及赴东南亚各国寻访、补充。去年年底,交来了书稿。书中配了300多幅图,分七个单元:“中国东南的海权之争”、“闽南移民台湾的潮流”、“台湾海峡的卫国战争”、“反抗日本侵略时期”、“国共内战的对峙”、“经济发展时代的来临”、“跨越海峡的展望”。

这不是缜密的考古,以寺庙、塑像、神像等遗迹对应比照出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而更着重于人的活动,表现曾经盛行于闽台两省的经济和文化的生活形态,在同一时代不同遭遇形成什么样的互动。阅读此书,犹如在观看一部纸上电影,闽台缘从历史长河中源源流淌而来,血浓于水的亲情难舍难分。每一幅图就是一个影片的画面,每一段解说词,都是优美动情的画外音,丝丝入扣地解析着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和内涵,演绎着台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的故事。

在编书的过程中原拟撤下几张当今常见的景观照片,如一片茶园,一头水牛,可读了精彩的文字,又难以割舍其承载的信息:“台湾北部淡水附近山区的茶园。相传清嘉庆年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种,种植于今天的台北瑞芳一带,为北台湾植茶之始。由于此处为新开垦之地,茶树发育良好,农民由此沿淡水河上游及其支流大??、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广植茶树,成为农家副业。”“台湾的水牛在台湾开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台湾原来只有野生黄牛,汉人来台后从华南引进水牛作为农村最重要的劳动畜力。三四百年来,水牛是台湾农村风景的一部分,是台湾文化中常被当成威信的象征,代表着刻苦坚毅的性格。”

是电影,就要有故事,有戏剧冲突。秦风巧妙地运用戏剧的手段,编辑图片,叙说生动的故事,常有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如,1884年中法海战期间,法军随军画家画的铜版画和素描,与“北台湾强悍的民团”的照片;“台湾百姓肩上的日警”,与台湾幼童在私塾学习中国古书的照片;原国民党军人投诚后与家人团聚,与内地居民被国民党军强行掳去台湾的照片。这一组组照片,无不构成强烈的照应和戏剧冲突的效果,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秦风说,他曾想当画家,这种追求至今未变。他收藏的图片也表现出他的美学追求,大部分是高画质的原版照片,一要清晰,二要美。模糊的影像,没有了美,也许可以教训人,但变得让人喜欢不起来了。图片本身是有审美价值的,而不是“教育”人的工具。他在不断地身体力行,给读者以民族的美学教育与公共知识的传播。所以他著的书中,每一幅画面都能给我们审美的感受。

看那阿里山的姑娘婀娜的身姿,瀑布般飘逸的长发,散发着暖暖的人性温情,怎不引起我们的牵挂;那挑着香蕉的台湾屏东蕉农,那斗笠,那笑容,那赤足,就像我们漳州天宝的父兄;邓丽君在金门岛上眺望祖国大陆的深情,看了令人爱怜。这些图片真是很美啊,萦绕着“台湾岛啊,我的故乡……”幽扬的旋律,美得让人心痛!

我相信,读者在《跨越海峡》这部纸上电影中,也能读出历史,读出文化,读出美的享受。

《跨越海峡》,秦风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3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