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非盈利性职业剧团的活法

2007-05-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邢剑君 我有话说

说到美国的戏剧,我们很容易想到“百老汇”,想到商业化戏剧。听说国内某地曾喊出“向国际接轨,努力打造中国‘百老汇’的口号”,不知是否真有此事。似乎美国的戏剧发达就体现在了戏剧的成功商业化上。我也曾有这个误解,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嘛。直到学习并接触了一段美国戏剧之后才明白,大投资、大制作、大收益的

百老汇是美国戏剧市场化的一个极致,可百老汇样式的商业戏剧却基本只是集中在了纽约、芝加哥等少数大城市里。美国戏剧的主流不是由百老汇、而是由散布各州的一百多家非赢利性地方剧院支撑起来的。

既然百老汇模式这么成功,为什么其他地方不“学习”、“接轨”呢?剧院挣钱不是好事吗?事实上,百老汇的戏剧模式离开纽约等城市是很难存活的。美国并不是一个戏剧传统深厚的国家,他们的演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娱乐紧密联系,形成了一种“秀”(show)文化,主要集中在纽约等大城市。我曾修过一门美国剧场史的课程,就是专门讨论各种剧场“秀”的,甚至包括畸人秀、博览会等。这种戏剧活动当然纯粹是以娱乐营业为主的。可随着二次大战后电视业的迅猛发展,进剧场图乐子的观众很快就被免费的电视“秀”抢走了。纽约的百老汇能够生存下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深厚的娱乐经验和那些制做精美的“音乐剧”。这种传统在其他多数地方是很难形成的。另一方面,百老汇的戏剧追求的是赚钱,所以在上演剧目上小心谨慎。对于那些把戏剧作为艺术来追求的人来说,百老汇当然不是戏剧的天堂。后来不是出现了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吗?那就是对百老汇戏剧予以否定的实际行动。可见,百老汇的商业戏剧是很难拷贝的。假设美国各地的剧院都努力建设成了小百老汇,那美国的戏剧肯定不能用繁荣发达来形容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戏剧就逐渐走出纽约这个中心,逐渐形成了各地地方剧院繁荣发展的局面。当时一些有理想的戏剧人开始在华盛顿、旧金山等地发展地方剧院。1959年福特基金会拨出笔巨款资助那些在地区发展起来的剧院。这股气打的很及时,大大促进了地方剧院的发展。美国戏剧发展史上另一件重要事情是1963年在明尼苏达州首府成立了格斯里剧院(Guthrie Theatre)。著名导演蒂龙・格斯里成功地筹集到了当地的资金,建起了一个新型剧院,竖立起一个非赢利性地区剧院的生存模式。随后,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这种地区性非赢利剧院,形成了一股建设“地区剧院运动”。到今天,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了非赢利性的地区专业剧院,著名的剧院多达50余个。

这里有必要说说“非赢利”。非赢利的组织不是不能经营和收益,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是一种公益性质的组织,即使赢利也不能流入个人腰包,利润要用于组织的发展。政府对这类组织是免税的,而且可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而赢利性的剧院就没有这些待遇。地方剧院纷纷采取非赢利的组织模式,一方面是可以享受优惠待遇,另外也是避免商业化带来的弊端,在艺术品位和利益最大化发生冲突时,可以从容选择前者。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虽说是“地区剧院”,但这些剧院没法和欧洲一些国家甚至我国的剧院相比,它们都是非“国营”的,不能靠政府养着。可以说是民间性质,可又是职业(专业)的剧院,这一点有别于美国其他非赢利性的半专业或业余戏剧组织。

不能依靠政府,又不靠票房维持,那么它们是怎么生存的呢?

我就这个问题曾经访问过几位著名地区剧院的艺术总监。这些剧院都有自己设备先进的剧场,而且不止一个,有自己的付薪员工,每年还要有自己的演出季。那么钱从何而来呢?

赞助是一个主要方面,几乎所有非赢利的地方剧院都是有多家赞助单位的。那么公司企业凭什么赞助呢?美国有社会捐助的传统,这也和政府的税收政策有关,捐款可以享受减免税的待遇。另外,当地的公司和有钱人也普遍有一种支持当地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感,这有利于优化自己所在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剧院常年开展的戏剧普及活动和低廉票价制度也培养和吸引了大批的戏剧观众。有的剧院票房收入达到了运营资金的六成以上,这对于一个非商业剧院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政府也有一部分资金支持,但数目很有限,很多是属于象征性的。

我通过和一些地方剧院的实际接触和合作中感受到,对于这些剧院的生存来说,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人,一批踏踏实实干事的戏剧人。美国和我们的情况也一样,除了影视明星外,一般干戏剧的收入不高,很多还不能养家。一个地方剧院艺术总监的薪水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公司搞计算机基础工作的。美国也是个充满诱惑的国家,拜金主义者也大有人在。但这些戏剧人的逻辑很简单:自己选择了喜欢的职业,就不在乎挣大钱,要想挣大钱,就不搞戏剧了。我有位戏剧演员朋友,他也拍电影电视,但那只是挣钱的副业,决不会影响演舞台剧的主业。美国剧院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各地戏剧教育发达,学戏剧的人很多,后备人才充足。虽然喜欢戏剧的不一定干这行,但那些干的一定是真心喜欢的。

按说有人资助资金、有观众买票看戏、有戏剧人干事情,地方剧院的日子应该很好过。其实不然,每位剧院负责人都有很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资金的不稳定。捐款是自愿的,也许资助了十多年的企业,下一年就不再把钱给你了。另外,观众的口味也是难以琢磨的,年轻一代更是被电子游戏、流行音乐牵着。为了赢得资金、为了赢得观众,这种压力必须转化为剧院发展的动力。

首先要把演出搞好,这是赢得赞助人的一个“硬指标”。几乎每个地方非赢利剧院每年都有完整的演出季,推出五到十个风格不同的新戏,持续五到十个月。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演员剧院在自己的演出季之外,还每年搞一次“美国新剧本戏剧节”,坚持了三十年,产生了国际影响。除了为当地观众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演出,剧院都在作着另一项工作,就是戏剧培训和中小学戏剧教育活动。当然,没有什么政府的硬性规定,而是出于培养观众,服务社区的考虑。按一位艺术总监的话说:花了大家的钱,就要为大家办好事。

美国非赢利性的地方剧院靠热情和毅力坚持下来了,可以说活的并不容易,但活的很有滋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