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课本争议泛化是一种进步

2007-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中学 王军荣 我有话说

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日前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应该说,胡教授的理由是站得住脚的。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看,显然,《出师表》是低于《止战疏》的,但由于传统的关系,再加上《出师表》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让《出

师表》出局课本,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关课本的争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过,以前都在教育内部、学术界内部进行“争议”,可现在,课本的争议已经走出教育界、学术界,走向更为广泛的范围。近来由于课本教材引发的较大的争议就有:“狼牙山五壮士”退出课本引发争议;“阎婆惜该杀”入课本引发争议;上海市方言文章《侬晓得伐》入课本引发争议……

课本的争议走出“教育”的范畴,使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固然有网络传播的作用,但更大的恐怕是大家对课本的关心。对于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因此,向来学生课本的改变都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但是以前,尽管这是件大事,也只在“内部范畴”内进行争议。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哪些文章要选入到课本,哪些文章不合适选入,都是专家说了算。公众、教师和学生是无法言说的,他们的评议多是在拿到课本以后。即便是非常的不喜欢,但他们也只得接受,或者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就是不认真学习。记得魏书生在教语文课文的时候,他是与学生商量的,学生不喜欢的课文,他坚决不上。可是我们这些普通老师,却不能像魏书生那样,哪怕是觉得一篇课文太不适合学生学,但也要硬着头皮带领学生学。那种滋味不是教师是难以体会的。

对入选课本的文章进行争议是一种进步,不仅仅是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更体现了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不过,我以为,这种进步还太有限。如果课本在选定之前,多让公众议论,多让学生和老师说话,那对促进课本的科学性和民众化无疑是有益的。课本在编写上也无妨进入寻常百姓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