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图录丛刊》论图像史学的勃兴

2007-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朱诚如(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我有话说

中国几千年来史书记事记人,均以文字记述。近几十年来兴起口述历史,即以口头叙述来记录当事人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文通过编纂《图录丛刊》的实践,来探索历史的另一种诠释方法,即通过历史图片,配以文字说明,用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连缀历史,用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达到生动传神地解读、印证历史

的目的,我们称之为图录历史。

图录清史的可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绘画纪事的传统,一些纪实性很强的绘画弥补了文字资料记载的不足,而且某种程度上能提供比文字资料记载更准确、更生动的信息。纪实性绘画分为纪人和纪事两类。宫廷画家的纪人,主要是为帝王后妃或名臣作“御容”或画像;纪事主要是用绘画形式记录当时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西汉毛延寿、唐代阎立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宫廷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卷,生动地刻画出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隆重场面。宋代的《迎銮图》卷,绘记了南宋曹勋奉命到金国迎还宋徽宗赵佶灵柩的历史事件。正是绘画的这种无可代替的作用,所以郑樵认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郑樵《通志》)。自传教士来到中国,西方的绘画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一些具有高水平西洋画艺的传教士成为宫廷的御用画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清代宫廷画家是意大利人郎士宁,还有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安德义等。他们为了适应中国皇帝的欣赏口味,在欧洲油画基础上吸收中国画的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画风。郎士宁在清宫中培养了一批中西结合画法的宫廷画家,如丁观鹏、张为邦、王幼学等。

清代康熙时期,焦秉贞、冷枚、陈枚、唐岱等一些中国宫廷画家和一些民间著名画家已经开始创作纪实性很强的绘画。其中有王?为主要作者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以及与其它宫廷画家合作的《康熙六旬万寿图》、《庆典图》等。康熙后期,由于郎士宁入宫,开始大规模纪实性绘画的创作,受其影响,一批中国的宫廷画家或合作或独自开始创作纪实性绘画。他们留下了大批“御容”、南巡、大阅、秋?、祭祀、行乐等纪实性绘画,为我们今天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最为生动的历史画图。绘画中不仅人物逼真,卤布仪仗、车马轿?,甚至画面上头盔甲胄、衣冠服饰、八旗布阵也很逼真。纪实性到这种程度,为我们今天研究清王朝的历史留下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清朝纪实性绘画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用来宣扬皇帝的文治武功和皇帝的威仪,但是我们从每幅画上又会窥豹出许多其他社会历史内容,这些纪实性绘画大量反映清代社会风貌、生产活动、风土人情。如著名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乾隆南巡图》(十二卷),虽然是以描绘皇帝活动为主,但总体上看是皇帝南巡的纪实,它展现了从北京到江南沿途各地山川河脉、市井乡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等历史风貌,描绘了大江南北沿途各地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以及漕运畅通、商业繁荣等景象。此外反映清代农业、手工业、牧业、商业的有《制瓷图典》(乾隆朝)、《耕织图》(康熙朝、雍正朝均有)、《制茶图》(乾隆朝)、《棉花图》(乾隆朝)、《滇南盐井图》(康熙朝)、《广州十三行图》(乾隆朝)以及《香港开埠图》(道光朝)等等。清代康熙年间统一台湾以后,向台湾派遗官员,大陆的文人学士不断造访台湾,清朝皇帝非常关注台湾,于是令遣台官员等将台湾高山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宝岛的物产情况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于是有了《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册》和《台湾内山番地土产图册》。

除宫廷画家留下了大量的纪实性绘画,以绘画的形式记载清朝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外,不容忽视的是民间的纪实性绘画,特别是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的外销画。

此时,尽管西方工业化的步伐在大大加快,但欧洲人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瓷器、丝绸、茶叶等统统来自遥远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大部分欧洲人除了购买中国的产品外,更想了解瓷器、丝绸、茶叶的制作过程,了解中国的其他一些事情。于是反映瓷器、丝绸、茶叶生产过程,反映中国民风民俗、风士人情、社会风貌的民间纪实性绘画大量地出现。欧洲商人凭借人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渴求,不断大量地购买这些民间的纪实性绘画。需求的旺盛,拉动了市场。于是在广东沿海一带城市,一批画匠开始大批量地绘制这些纪实性绘画。这些优秀的画匠,技术精湛,功底扎实,也善于迎合欧洲人渴求了解中国的心理,因此绘制的画作很受欢迎,这种大批量绘制专供欧洲市场的纪实性绘画,我们称作外销画。

清代除了大量纪实性绘画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晚清老照片流传下来,特别是摄影术发明后,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储存、传递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目睹”已经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状。“百闻不如一见”,历史照片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过去,虽然只是零散的、中断的、瞬间的形象,但它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一些官僚买办兴起了一股“办洋务”热,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开工厂、修铁路、办矿山等。他们常常把工程进展情况摄制成“照相贴册”出售,有的宣传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更多的是汇集风景名胜、戏剧演出,等等。当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之时,也正是摄影术开始传播之际。有着悠久文明的东方古国,自然会吸引众多的摄影师来进行“探险”、“猎奇”的旅行摄影。在抱着目的来华人中,有的是旅行摄影师,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跟着侵略军一起打进来的。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尽管是为其侵华行为张目,但客观上这些照片对沟通中西文化、保存我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具有当时特色的照片,其历史价值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宝贵了。这些照片大都保存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图书馆里。随着照相技术的传播,晚清的皇帝和王公官僚们也开始喜欢这些洋玩意儿,他们用相机摄下了晚清皇宫的生活情况。目前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两万多张当时留下来的玻璃底片,就是当年他们的作品。

晚清皇宫和外国人手中留下的数万中国当时现状的照片,是我们研究清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的最真实、最可靠的资料,当然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事实上历史图片的范围除我们前面提到一般性的?图、画图、老照片而外,也应包括保存至今历史上的器物,即可移动文物的图片,还应该包括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图片,如建筑园林、陵寝寺庙,战场遗址等。我国各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还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历史档案、户口单、关防、印章等,甚至邮函票证、火花商标等历史遗物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物,是历史图片的重要来源。

图片和说明文字是《图录丛刊》中勾勒图录清史的主要部件,这是一种全新的诠释历史的方法。我们力图利用各种历史图片所包涵的鲜活的历史信息,丰润对历史的描述,弥补文字描述与真正历史内涵之间的差异,给人以直观的深刻的印象。

图像史学勃兴

通过《图录丛刊》的实践,我们将图录历史的定义概括为:通过历史图片,配以准确的文字说明,用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连缀历史。用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达到生动传神地解读、印证历史的目的。用一组组或一系列有关联的历史图片,排列出简洁明快的历史画面,再用简明准确的文学说明解读画面,使人们透过直观的画面去感悟历史的场景,能够轻易而顺畅地进入历史的意境,把握历史的脉络。图录历史的直观印象是其他文学叙述和口头叙述解读历史的形式不可替代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突飞猛进,现代摄录技术的提高,图录的历史作用越来越大。况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带来阅读习惯的改变,读图更能为人们接受,所以图录历史将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图录历史需要多学科的配合,这主要是历史图片来源于多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学关注书刊的著录源流、刊刻方式、印刷材料、版本流传;档案学关注卷宗的珍稀程度,注重利用原始档案材料对历史现象的细致拆分、释读;博物馆学更注重文物的排比和真伪鉴定,关注器物体现的制作艺术、艺术风格,偏重于对作品的艺术考察;考古学主要目光投向地下文化堆积。如何用历史的眼光,把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等关注的对象变成图像资料,并以此来连辍、勾勒历史动画面,则是历史学家的事。这些学科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历史内涵,需要历史学家去研究去探掘,用历史图像这种手段是最直观、并且也是最能还原历史原貌的手段。

图录历史的关键是图,即历史图片。如何搜集历史图片?首先必须确定图片的收录范围,不能漫无边际。在确定图片的范围后,需要进行归类搜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八类:器物、书画、传世老照片、初版中的老照片、书刊插图、契约文书、舆图、历史遗迹。

对于搜集的历史图片,特别是画图、舆图、器物图片类都有一个签别和筛选的问题。画图的鉴别主要依靠专家,第一鉴定真伪,只有真品才有历史价值;第二确定年代,没有较为准确时间断限,同样没有历史价值。当然在确定时段时,允许有一定范围。如乾隆年间、或乾隆初年,实在不能推断,至少应该确定为清朝初年、清朝前期、晚清,否则就失去时效性。同样一个专题,可能同时有几张历史图片可供选择,筛选的原则应该是,历史价值最高的、照片质量最好的、年代比较准确的、人物知名度比较高的、场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总之,应该是最能说明主题的。至于老照片的鉴定和筛选问题更多。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老照片模糊不清,往往一是照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无法确定;二是何时照的,什么人照的也很难弄清。另外拍摄者选择的角度不同,对说明的问题理解不同,往往也使摄录者没有抓住要点。这种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宁可割爱,也不要在判断不准确的情况下,就使用历史图片。?图一定是经过实测后绘制的,器物图片也应是经过鉴定以后再拍摄的,这样就有可靠的信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类的难题必然会逐步得到解决。

尽管历史图片是图录历史的关键,但离开文字说明,它就不能独立地、完整地表释历史。通过简明准确地说明文字,死的历史图片才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历史画面。而不同的图片,说明要素也不相同。首要的是说明内容要简明、准确,其中包括人名、地名、时间、必须在认真考订的基础上再撰写。为了尊重知识权,必要时,还要注明拍摄者及收藏地。作为艺术品佐证的绘画、器物类,必要时要注明规格尺寸、质地。历史遗址类的图片要说明地理位置、保存现状。书刊插图类的图片必须注明征引图书的版本以及出版社。契约交书等历史图片要注明地区、契约内涵。至于大幅的纪实性绘画,例如《乾隆南巡图》之类,可以根据内容,截取其中部分片断,再配以说明文字,要点明是全图的哪一部分。总之,说明文字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上所述,图录历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编纂《图录丛刊》的实践上,对图录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探索。如何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实践方案进一步完备,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