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土女性学教材出版掀起第一波

2007-05-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近一段时间以来,波澜不惊的“女性主义”教材出版突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而且是以向来凤毛麟角的本土教材挑头。其原因究竟为何?

记者发现,随着相应女性主义理论观念的传播和影响,高校里作为选修课的女性教育已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以钢告诉记者,与其他课

程不同,“女性学”课程与大学生个人的生存发展有关,引发了公众的性别意识,也使“女性学”课程登堂入室。近几年来,女性学学科建设发展得很快,国家也有了切实推进的行动。据记者了解,乔以钢正在主持的首部女性文学教材――《中国女性文学教程》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点教材目录;设在全国党校系统、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妇联系统的21个妇女/性别研究基地也在去年年底正式挂牌;教育部去年4月公布的高校新增专业名单中,女性学赫然名列其中。乔以钢告诉记者,“女性学”不仅进入了高校的通识课系统,而且在各专业领域如女性文学、女性心理学也有了一席之地。女性主义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荒林则更愿意从宏观的层面来解读女性教育走出尴尬局面的原因:“中国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女性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当中遇到的考验越来越多,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女性面临的困惑也非常多,需要解决这些困惑的支持要求也越来越急迫。”

本土教材的勃兴,是因为原来我们比较缺乏整个女性学科体系的建构,所以借助西方比较多,“随着这种借助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中国女性主义系统的提出,中国的女性主义研究者已经能够比较独立、系统地为中国性别问题建立自己的学科体体系和框架了。”荒林告诉记者。“本土化的女性学教材之所以近段时间集中推出,是这一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从无到有,再逐渐深化、发展的过程。”高教社高等文科分社副社长徐莉萍表示。

荒林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女性学教材分为三类,其一,是以高教社《女性成长课堂》为代表的,对女性进行生命常识教育的通识读本。“此类教材是为了弥补学生生命知识缺乏而编写的,是顺着女性生命过程来编的,怎么认识自己的身体,怎么认识自己的大脑,怎么认识自己的优势,怎么克服自己的弱点。”第二类,首先是以北大社焦国英教授主编的《女性学概论》为代表,这是对女性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介绍的学科理论读本;其次是强调建立学科的规范、语义体系包括整个学科理论范式,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学科建设丛书”为代表。第三类,是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为代表,这是在系统理论框架上寻求对话,切近现实问题的女性学教材。

乔以钢要提醒女性主义教材编撰者的是,由于学科还在建设当中,女性学教材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封闭,对一些问题未必要给出标准明确的答案,重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纬度。同时,女性学教材在追求指向上不应太狭隘,而应该跨性别,有利于所有学生而不仅是女性学生更新性别观念。

教材出版市场与学科开课情况密切相关,女性学学科作为新兴的前沿学科,其学科建设尚处在发展的过程,尽管出现了小小的出版高潮,但女性学教材市场前景并未明朗。

“我们也在等待市场的检验,对整体市场的把握未能有完全到位的判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何林夏告诉记者,广西师大进入女性学教材出版领域,更多的是从扶植前沿学科的角度考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