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讲史与电视传播

2007-05-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洪波 整理 我有话说

陈丹青(画家):我关心的是这件事情发生了

我真的没有资格谈历史这个话题,我连初中的历史课都没有上过。到了美国以后,我才意识到我们是大规模、全民族失去历史的一个国家。我居然在美国的电视上看到了世界史,看到了中国史,看到了先秦史,看到了汉唐史,一直到改革开放史,他们的

电视做到这一步。我女儿在美国上学,她到了中学,学校里就教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上古史、中古史,上大学也常到历史系听课。讲讲我对“百家讲坛”的看法。我关心的不是讲的历史是不是真的,我关心的是这件事情发生了。中国到了2006年、2007年,开始用电视的方式讲清代12个皇帝、讲曹操、讲孔子、讲贞观之治,我关心的是这个事情。像易中天、于丹、孟宪实将来都会被历史记住的,这帮人开始上电视讲历史了,此后还会一拨一拨的人上来。

刘苏里(万圣书园总经理):娱乐受众还是启发受众?

历史虽不能还原,但受众渴望真相,这是历史写作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也是历史走出学府讲坛、研究大院,走向报纸、杂志、电视的大背景。此外,民族国家建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是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一个由不同族群构成的庞大国家认同基础出了问题,爱国从何谈起?走向共和从何谈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何谈起?

主讲人端什么菜非常重要,你是讲故事还是讲历史?你是娱乐受众还是启发受众?我认为,受众是需要启发的。据我观察,历史写作,包括专家讲史,整体上的欠缺是横向、纵向的比较都不够,就事论事,娱乐受众,史观陈旧或根本没有史观。比较起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孟宪实讲唐史》要比其他不少人好很多。该书稍显不足的地方在于,史观方面躲躲闪闪。我想说的是,“百家讲坛”作为现在影响很大的一个节目,要有担当意识,要有对受众、对历史负责的意识。

吴宗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不但有普及,而且有研究

孟宪实研究领域为隋唐史,他在“百家讲坛”所讲确实是建立在专业研究基础上的。他不是停留在一个一个简单故事的叙述上,而是能够旁征博引,有些问题能跟制度史相联系,有些问题跟其他的背景材料相联系。比如关于魏征为什么能进谏,孟宪实指出,魏征有治国之才,性格刚直,还指出,魏征任谏议大夫,进谏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如果对唐代制度没有深刻了解,就不会特别提出这一点。可以说,孟宪实不但是在普及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是专家讲史的好处。

李肖(吐鲁番文物局局长):历史属于全体国民

《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两个讲座只是展示了孟宪实学识、才华的一小部分,他在吐鲁番高昌国的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将来有机会,他应该把这方面的学识、才华更好地给大家展示一下。老百姓现在有一种历史遗忘症。就是住在高昌城下的人,让他谈谈父辈的情况,什么印象都没有了。历史学家如果只是负责把所研究的成果给圈子里的人讲,而不是向全体国民讲出来,可能会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后果。我有时候想,如果说解放以后的国民能有现在的历史知识,破“四旧”、砸文物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卖力了。

解如光(央视“百家讲坛”策划人):“百家讲坛”成败留待后人评说

“百家讲坛”自从改版以来,把史学当成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史学毕竟是我们文化当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尤其对中国人来讲,史学的情结是非常重的。我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方针,偏重文史,注重经典。很显然,要讲真的历史,非得是大专家不可。但是大专家去写小文章,大专家去讲给一般文化程度的观众听,并不是一件没有难度的事情。所以,到“百家讲坛”的专家有一个很痛苦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就是要让这些大专家来做小事情。既然是小事何必一定要让大专家做呢?是为了要保证这件事情的严肃性。我们不能贻误百姓、贻误后人。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得还算可以,总算开了头,开得好不好,让后人评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