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部“伦理学转向”的哲学史著作

2007-05-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芒尼 我有话说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最负盛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形而上学》开篇就告诉我们:人自呱呱坠地那天起,便自然而然地想求知。因此在希腊哲人那里,纯真地追求知识与真理,并享受这种追求所带来快乐真是无上的幸福。

这与

我们印象中的哲学家好像不太相同。这几百年来的人类历史似乎在不断告诉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总是那些哲学家所写出的著作。如果没有笛卡尔的哲学,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迅速寻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康德的政治哲学,今天也许还没有联合国;如果不是马克思写出那些激动人心的著作,20世纪恐怕不会有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哲学家的力量说小也小,说大却大得惊人。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第一流的哲人都在重新探讨西方哲学的何去何从。为什么一个培养出康德、黑格尔以及歌德、贝多芬的伟大德国,竟然出现了纳粹极权专制?为什么纳粹分子那么深爱着自己祖国的哲学与文艺?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哲学到底还有什么用?哲学究竟是在造福人类,还是在吞噬着人类的善良与希望?

不太夸张地说,20世纪的哲学不但出现了“语言学的转向”,也即哲学家开始专注于研究语言问题,更出现了“伦理学的转向”。这在二战之后表现的极为明显。几乎所有的伟大哲学家都在重新探讨作为西方世界的一分子,一个人究竟该作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究竟该过怎样的生活。

作为一位法国人写的哲学史,《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极其敏感和准确地把握住了20世纪哲学发展的伦理学动向。从篇目安排(从罗森茨威格、本雅明再到列维纳斯、保罗・利科)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这些哲人都对伦理问题有过深刻的反省与检讨。更为有趣的是,这本著作竟然完全没有写我们耳熟能详的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福柯。虽然这些哲人完全可以与上述哲人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哲人的思想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思考一个普通人的伦理问题和生活问题。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在这些哲人的著作中却都语焉不详。

全书以罗森茨威格为开篇。他并不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哲学家,而且他在世时间并不算长,但他却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同时代的犹太思想家柯亨等相比,罗森茨威格并没有简单地试图将犹太思想与西方主流思想相结合,相反,却极其尖锐地提出:犹太人问题永远无法在西方正统的思想中得到解决。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他们拥有坚定的民族信仰却永远也没有祖国,并且因此一直处于被流放和屠杀的境地。与罗森茨威格不同,柯亨认为犹太人要想寻找到安全与实在,必须将自己古老的传统思想融汇入西方正统思想才可以。然而罗森茨威格对这种做法给予了坚决的否定。他始终坚持认为,犹太人最终极的依靠与信仰始终必须来自于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把本雅明放在全书的第二章。我们总认为本雅明是一位闲适而聪颖的文艺理论家,事实上本雅明与同时代的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肖勒姆等一系列西方顶尖思想一样,其思考出发点均来自于犹太人的处境问题。也正是出于对传统历史这样的关怀,本雅明才花费了毕生精力去研究所谓的“现代”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可清楚地见于本雅明与肖勒姆的通信中。晚年本雅明接近了毒品,并最终放纵了自己的生命,服用过量吗啡而逝世,那是因为本雅明已经深深触及了西方现代性深处令人心碎的绝望。

经过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现代文明广泛而激烈的批判与抨击之后,作者带领我们走进列维纳斯的世界。事实上选择了列维纳斯也就意味着同时拒绝了海德格尔。列维纳斯早年是海德格尔的忠实信徒,但是海德格尔投身纳粹阵营的举动使他彻底陷入绝望,并促使他寻找抵抗海德格尔哲学的道路。作为犹太人,列维纳斯的家人都死于纳粹的屠杀下,他不可能像海德格尔那样平静地看待这场灾难。正是从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开始,列维纳斯深刻地反思了纳粹问题和犹太人问题。列维纳斯的著作中,有一半是在研究犹太思想,而他的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也因此是“他者”这一概念。世界并不只属于一个人,一个人并不能仅仅通过“向死而生”而选择自己一生的命运。每个人都必须超越于自己的个人存在,而抵达他人,抵达他周围、他之外的“他者”,并从他者出发,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所在,也因此伦理学是列维纳斯哲学最重要和最终极的部分。接下来的保罗・利科与德里达同样以思考伦理学问题而著称于世。他们在早年都曾写过不同类型的哲学著作,但进入晚年之后,却纷纷全身心投入了对法律、自由、幸福和希望的探讨。

也许不太夸张地说,这本《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并非简单的思想史著作,而更多地表明了一种态度和责任,表明了作者对什么是哲学的深刻反思。两次大战和犹太人问题一次再一次地告诉我们,在生活与思考的天平中,哲学家应该用自己的良心和勇气选择前者。

《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法]居伊・珀蒂德芒热著,刘成富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4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