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卢良恕:心系农业谱华章

2007-05-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洪绂曾 我有话说

由卢良恕院士牵头和多位知名农业专家一起编著的《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卢良恕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一书,从现代农业建设、粮食和食物安全、区域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在总结和继承近60年来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战略思路、学术观点等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重要策略。

在“现代农业建设”部分,作者前瞻性地提出: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城乡结合、工农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2007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现代农业”的表述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卢良恕院士的现代农业理论在“一号文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食物发展与营养改善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任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卢良恕院士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正处在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食物结构选择的十字路口。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组织148位专家开展“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历时3年,提出了“调整、优化、配套的食物结构”、要从食物安全的高度审视粮食安全、种植业要由“粮―经”的二元结构向“粮―经―饲”的三元结构转变等食物发展战略思路。在谈到居民营养状况时,他这样说:“文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科盲[问题]正在引起重视,而营养盲问题必须尽快引起更多关注。”他和陈春明、刘志澄、梅方权、许世卫等专家一起率领研究团队,并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起草了《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分别由国务院于1993年和2001年颁布实施,两个《纲要》对我国食物与营养改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福建和海南,到中部崛起地区的河南、安徽,到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地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河西走廊地区;从东北振兴地区的沈阳、三江平原垦区,到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市农业代表地区,卢良恕院士走遍了神州大地的万里疆土,所到之处,他总是深入基层、潜心研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为一位在农业科技战线工作了60多年的专家,卢院士亲历了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过程,他深深地体会到:农业科技要发展,农业科技体制必须首先理顺。在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他提出了深化农业体制改革不可动摇的4条基本原则,简称为“四个不动摇”:坚持农业科技机构实行分类指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地位不动摇;坚持现阶段农业科研机构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合理配置不动摇;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不动摇。这“四个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诚如农业部原部长、著名农业专家何康先生在序言中所说,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卢良恕院士及与他多年来精诚合作的工作团队共同取得的部分丰硕成果,反映了卢良恕院士的科研历程、学术思想、管理韬略、真知灼见,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缩影。

如今,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卢良恕院士虽已年逾八十,仍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奉献着他的聪明智慧。他的精神让我感动,也值得我学习。

  (本文作者洪绂曾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原副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