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7-05-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戴问天 我有话说

为解答“什么是歌剧?”伯顿・费希尔在他主编的《歌剧的历史》一书开头写道:“开始的时候有静默,开始的时候有词语,开始的时候有音乐。人类的天才,就在于把静默、词语和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无比美妙的艺术:歌剧。”费希尔所说“静默”指的当然不是“哑剧”,也不是“默片”,却让我回忆起20多年前在德国看

过的一部无声电影,那就是《啊!海德堡》(Ah! Heidelberg)。

众多仆人簇拥着一辆豪华马车在大街上驶过,车里坐的是一位小王子。他向窗外望去,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野孩子”正在玩耍嬉戏。野孩子们见到马车便停止嬉戏,望着车里的小王子,一个个脸上露出羡慕的神情。这时插入字幕:“他一定很幸福!”

野孩子们在王宫围栏外面踢球,不时传来为争输赢引发的吵闹声,小王子脸上露出欣羡之色。仆人们拿来皮球陪他玩,但每一次都是他赢,这使他觉得没有意思。不经意间外面的皮球踢进了院子,小王子赶紧跑过去捡起来,踢还那些野孩子。这时人们看到,他的脸上掠过了一丝笑容。

大概就这样,在被别人羡慕、自己也羡慕别人中,时间一天天过去,小王子由儿童成长为少年、青年。父王给他专门请了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终于有一天,他得以走出王宫,老师带着他,隐姓埋名到海德堡上学。德国的大学生通常租住民房,他们也一样,住在一家啤酒馆楼上。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他结交了许多彼此“duzen”(以“你”相称)而不是“sizen”(以“您”相称)的朋友。更让他幸福的是,啤酒馆老板有个勤快活泼的女儿,王子爱上了她,她也爱上了这位房客。

然而有一天,传来父王病重的消息,作为王位继承人,王子不得不赶回去。现在他得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学业。更大的问题是宫廷已经为他订好一门亲事,他必须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公主结婚。婚姻不是他的个人私事,而是“国家大事”。年轻的王子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就连引为知己的老师也无能为力,双手一摊,爱莫能助。失望中他提出最后的请求:让他回海德堡再过一天大学生的生活。大臣们是通情达理的,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子回到了海德堡,朋友们都做出和以前一样的样子,啤酒馆老板的女儿也表现得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然而,所有的人心里都明白,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再不可能重演。

众多大臣与仆人簇拥着一辆豪华的马车在大街上驶过,车里坐着的是即将继承王位并且迎娶一位高贵美丽公主的年轻人。路人都驻足观看,不少人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这时又插入字幕:“他一定很幸福!”但是我们看到,车里的王子正襟危坐,表情木然。

上世纪20年代后期,我父亲曾经在南京晓庄从陶行知先生学习。陶先生改易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的一个字,送给他的学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后来我父亲经常以这句话勉励我们。《啊!海德堡》让我想起这件事,王子身不由己,生而为人人羡慕的“人上人”,然而,做“人上人”真的就那么幸福么?我们已经是他所渴望做的“人中人”,应该知福,又何苦拼命爬到众人之上去做“人上人”呢?

到有声电影时代,美国米高梅公司拍过一部《大学生王子》(The Student Price),讲的也是一位王子在海德堡上学的故事,情节与《啊!海德堡》颇有相似之处。人物不但开口说话而且有许多好听的歌,包括独唱与合唱,一些场面十分热闹,或许可列入好来坞经典音乐片之列,但是,总让我觉得缺了点什么。耳目是愉悦了,心灵却感受不到看默片时那样的撼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环绕声,技术的进步让电影变得越来越好看了。然而,技术在一些电影人手里也成了高“造假”的利器,他们越来越追求对人们耳目的愉悦,甚至刺激,而忘记了去激发观众心灵的共鸣。

不少电影人说过自己从事的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即使是非常成功的影片,回过头看也难免发现还有可以拍得更好的地方。但是很少有人会重拍自己的影片,如果真那样做了,重拍的片子也不一定就能得到更高的评价。为什么?作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原创性,重拍时改进的地方犹如在原著上打的“补丁”,再好也只是“补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