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时期的文学如何表现工厂和工人?

2007-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工业题材曾经是我们力倡的文学写作,也留下了不少反映中国工人群体的优秀作品。但是,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出现有足够分量和影响力的工业题材的作品。”评论家贺绍俊表示,《机器》(湖南文艺出版社)以一部形象的新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史的面貌出现,至少在新时期以来算得上第一部。

 

 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机器》是天津作家肖克凡积累多年创作的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作品从日伪时期纱厂女工和“三条石”铁工厂学徒,一直写到今天的国企改革,以大跨度的时间,塑造了民族资本家、旧知识分子、新社会劳动模范以及国有企业领导和青年工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评论家张志忠认为,《机器》除了自身塑造人物的成功,也为文坛带来新的启示。其一,如何表现工业题材?工业生产往往要涉及具体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要采用读者并不熟悉的专业术语,要在车间、机器、仓库、工具等方面下工夫做文章以营造出特定的生活氛围。但是,在许多作品中,这样的冷冰冰的生产程序和工作机器的描写,往往容易变成只见专业术语不见工作着的人,也就是说,流于为人诟病的“车间文学”的窠臼。反之,若有意回避有关工业生产的具体描写,又无法烘托出现代的工人形象。肖克凡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机器》,首先是对所谓诗性的冒犯和挑战,偏偏要从最枯燥乏味的地方写起,而且他在如“螺丝钉卷”、“链条卷”、“曲轴卷”等小说章节的命名上,也沿用这种方式,但是他能赋予冷冰冰的程序化的机器和工业生产生命的活力;第二,如何用小说的方式描写先进人物的生活风貌?我们习惯了那种一味加班加点、以厂为家、公而忘私、克己奉献的人物写法。肖克凡写劳模,在追踪工人牟棉花的聚光灯之外,还写了被荣誉光环遮蔽的别的场景,给作品增添了丰厚的生活情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