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政治家面临抉择

2007-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徐静华 我有话说

2007年5月19日在上海书城举行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回忆录《抉择:我的政治生涯》一书的首发式,施罗德先生本人亲临现场朗读了其中的一个章节。在中国,这在政治家回忆录的发行中恐怕还是独一无二的。读者和媒体亲身感受了一下这位被誉为“平民总理”的风范。

施罗德的书是一本政治回忆录,全书共10章,作者只

在第一章讲述到出身、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某些记忆:小时候,家里住的是简易木板房;1954年,酷爱足球的少年施罗德想去邻村的酒馆看世界杯决赛,连50芬尼的门票也付不起;家里供不起他上高中,他只能一边工作一边补习完成学业。在“你有什么就是什么,有多少就值多少”的西方社会,作为国家领导人敢于这样坦陈贫寒的出身,反映了他的诚实、正直,也让我们了解到他后来的政治理想和理念,“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我在执政期间也强调并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论他的身世如何,收入多少。”“回想自己的身世和母亲,这个被我们称为‘狮子’的女人,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对我始终至关重要的一条:永不忘记这个源头。清贫的童年以及对它的清醒认识是我的指南针。”

律师和政治家是施罗德从年轻的时候就最想从事的两个职业。对他来说,“进入总理府的道路是漫长的”,到达之后的感觉却是“一切都是另一个样子”。他所领导的红绿联合政府始终面临种种错综复杂的抉择,常常身陷两难的境地。

执政之初,首先紧逼而来的是科索沃战争。当时德国统一已近10年,“一个分裂的德国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已经不存在了,”“需要这个国家承担的新责任清晰、残酷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必须履行身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的义务,无路可逃。”然而,德国民众对此毫无思想准备,新政府被诋毁为战争鼓动者。是否参与北约行动,“将跟这个问题一起被决定的是红绿政府是否有执政能力”,这是一次沉重的体验,“我理解所有无法承受这次考验的人,但我不能妥协。几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初坚持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这次决定以及后来2001年11月同意参与阿富汗维和行动,使我们获得了对伊拉克战争说‘不’的自由。”

参与阿富汗维和行动同样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在联邦德国的历史上,总理第一次要担负这样一个责任:请求内阁批准派德国士兵到欧洲以外的地区参与军事行动。”为了在议会获得通过,“我决定把联邦军参与阿富汗军事行动的表决和对总理的信任案联系起来,以此强迫联合政府中的动摇偏离者回到我们的路线上来。”尽管总理已经拿出了自己的“乌纱帽”作赌注,人们仍然认为政治家关心的只是经过仔细权衡的政治选择。殊不知,“那几个星期真正折磨我的主要是对派出士兵以及他们家属的责任。通过我的决定将把人送入危险的境地,这一点对我的震动远远超过所有关于军事合法性的抽象辩论。”

德国对伊拉克战争说“不”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读来更像是充满悬念的政治侦探小说。政治家在这样重大的抉择时刻所面对的巨大压力、所经历的内心困惑,以及各个大国和首脑之间的微妙关系,书中都有细致淋漓的描述。施罗德是一位有使命感的总理,他认识到,1990年统一的德国赢回了它的全部主权,同时这也意味着新的义务,他要让德国走出“经济巨人,政治矮子”的窘境,担负起它在世界上应负的责任。

对内,施罗德同样面临种种决策:如何对待黑暗历史的遗留问题;东部西部的内心统一;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使德国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004年2月,当他在医疗、养老、教育和就业等领域的锐意改革遭遇巨大的内外阻力时,他毅然选择了辞去社民党主席职务,以便全身心贯彻《2010行动纲领》。2005年5月,当改革一再受挫,政府几乎失去行动能力时,他没有死死抓住权力不放,而是决定提前举行联邦大选。做好了放弃总理职位的思想准备,他奋不顾身地投入了选战,参加了上百个集会,体力支出到了极限,利用他的个人魅力,最后为社民党赢得了参与执政、继续改革大业的可能。

“在我担任总理的七年里几乎没有一刻安宁过。执政联盟内部就需要进行大量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一个夏季假期不上演一场夏日闹剧。”这位总理不无自嘲地这样总结到。但是,他的自信与坚毅,可以在发表于《色彩》画报上的这样一幅漫画中略见一斑:施罗德抬着一口沉重的棺材,身上已被刀子、长矛扎得遍体鳞伤,有两个人从旁观察着他,其中一个说:“我已经慢慢开始对他肃然起敬了。”

这虽然是一本政治回忆录,但对不同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涉及当今众多热点问题以及重要的事件与人物,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德国近10年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情况;德国与邻国的关系;欧盟的发展、跨大西洋关系等。如果想多了解一点儿布什,希拉克、普京和布莱尔,在这里可以读到鲜为人知的内容。如果想知道政治家面临抉择时的心理历程,这里有最真实、最细致入微的描写。

在任期间每年访华一次的施罗德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书中有一段,专门讲到1999年5月,美国人的炸弹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后,他代表北约登门道歉的细节。也谈到他为什么力主欧盟取消歧视性的对华武器禁运。他称赞中国的开放与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中国能非常负责任地对待它。”“任何重大的全球性挑战,无论是气候保护、能源政策还是维护和平,未来没有中国的参与都是不可能的。”他解释注重和发展对华关系不仅出于理智而且出于感情,这位德国前总理确实有着“中国情结”。

施罗德任总理的7年间,我有5年生活在德国,耳闻目睹他的言行、政策,曾有过很多打动我的时刻。虽谈不上是他的“粉丝”,但的确还是对他深有好感的。当听说他在卸任一年后的2006年9月出版回忆录时,我马上想到,如果国内感兴趣出中文版,自己倒是很乐意翻译这本书的。感谢译林出版社慧眼识珠买下版权并给予我实现这个愿望的机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