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值得成人阅读的一本童书

2007-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采访整理 我有话说
王泉根
方卫平
金波
张之路
黄蓓佳
秦文君
常新港
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

推荐书目:《海的女儿》《城南旧事》《草房子》《青铜葵花》 王泉根(儿童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不同年龄段的人在阅读同一本文学作品时,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同一本书,他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找到一本适合成人阅读的童书,的确是比较困难。但如果能找到这样一本书,那这本书一定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我想推荐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来阅读它,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少年来看这个童话,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感人同时又是优美、充满诗意的童话故事。大海,月光,海底的世界,海滩,月光下的宫殿,一个散文诗般充满诗性的童话。年龄再大,待到青年时,看到的是它的凄美忧伤,一个爱情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剧美的故事。人鱼有她的理想和追求,虽然明知这追求和理想又不能实现,但她又不能放弃这个追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文学的悲剧美了。当然,也可以从哲学层面来理解这样一个故事,就是佛教所谈到的“苦等四谛”中的苦、集、灭、道,“苦”苦在什么地方呢?有生老病死之苦,还有“求不得”之苦,还有爱别离,怨憎会。安徒生的这篇童话就是说到了“求之不得”之苦,即使付出了一切代价,还是得不到,这是人生痛苦之所在。第三个层面,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后,读者会发现,这个童话实际上是谈人本身的价值。人鱼愿意放弃海底世界这么美好的环境,放弃长达数百年的生命,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人”,具有“人”那样的品质和价值,这就是文艺复兴年代所提倡的,人最高贵。

我推荐的第二本书就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既可作为非常优美的儿童小说来看,也可作为经典的纯文学进行阅读。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北京南城为背景,通过一个非常聪明、伶俐、可爱的小女孩英子纯真的眼光,去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儿童的眼睛是清澈、纯净、不带功利色彩的,当用这个眼光来判断人世间的时候,成人社会的算计、功利、蝇营狗苟,就变得一文不值。我们发现,往往经过儿童的过滤后,我们才把世界看得更加清楚。

我推荐的第三本是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和《青铜葵花》,其文本体现出来的质量,其悲剧美,诗意美和人性美,作家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生命体验,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亲近儿童文学这本大书

推荐书目:《亨利徒步旅行记》《大海的尽头在哪里》《我的爸爸焦尼》《我有一个跑马场》方卫平(儿童文学评论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许多人对儿童文学抱有一种也许并无恶意的误解和偏见,这实在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他们还没有机缘亲近、认识、享受儿童文学。

例如,名列美国《出版人周刊》评出的“2000年度最佳儿童图书”之列的《亨利徒步旅行记》(Henry Hikes to Fitchburg)是一本取材于美国19世纪思想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的图画故事书。作品中的主人公小熊亨利和他的伙伴相约去30英里外的菲茨堡。两只小熊旅行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亨利一大早就徒步启程,一路上赏鲜花、摘野果、采草莓、掏鸟窝,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妙和乐趣。而另一只小熊却努力挣钱;搬木箱、锄杂草……终于赚到了一张车票钱。他乘坐火车抵达了目的地。尽管他比亨利早一刻钟到达,亨利却兴奋地说:“我采到了草莓。”作品借助简洁有趣的故事、完美的图文配合,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出版人周刊》在有关的评论中认为,该书“以最简练的文字和最奇妙的图画,表达了梭罗的哲学信念。”我以为,这样的作品,孩子可以享受它的天真和趣味,而成人除此之外,还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作品在儿童文学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海的尽头在哪里》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世界和存在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我的爸爸焦尼》展现的是单亲家庭父子之间永远无法割断的挚爱亲情;《我有一个跑马场》则借助一个弱智孩子与其周边人群之间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人世间的真情与大爱。这些作品之所以感人肺腑,并给我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首先就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等等最基本的人类价值和命题,因而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

经历沧桑的人读的童话

  推荐书目:《小王子》《小毛驴与我》 金波(儿童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小王子》是我经常读的,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读一遍。说它是童话,却是最适合经历沧桑的人去读,是一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大人没有资格总去评论孩子的幼稚无知,其实他们可能都是一些天才,但总有一天,他们在一个蒙尘的世间变得日渐愚钝,或者是我们所说的日益“成熟”。

有一本西班牙的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写的,人民文学出版社80年代版的小书,翻译的名字叫《我和小莹》,但好像现在的翻译是《小毛驴与我》,它娓娓道来的是作者与一头小毛驴齿唇相依的真实感情,也反映了西班牙南方乡村的风土人情,一幅美丽的风情画,都是一段一段的散文诗。严文井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边说,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起来。好像西班牙语系的课本里边几乎都用了这本书的篇章作为教材。

希梅内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前言里说,我的这本书,我从来没有想过是专门给儿童写的。这给我的启发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时候界限不应该那么分明,儿童文学作家与成人文学作家之间的界限也不应该那么分明,但不知为什么这一点在我们国家却尤为突出。

读童话像读禅宗书

推荐书目:《夏洛的网》张之路(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想起来的就是《夏洛的网》,我指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康馨翻译的版本,后来任溶溶翻译的这一版,我认为翻译太大胆了。

《夏洛的网》表现了人性深处的大悲悯,那种弱小之间的不计代价的相扶相助,那种朋友间无私的关爱与生命中纯粹的友善,我相信让很多坚硬的心一寸一寸变得柔软。特别是,蜘蛛夏洛死了,但它的孩子还在,它的生命还在延续,小说把死亡变成了一种再生,这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成人,都会有启迪的。有时候,读童话就像读禅宗书,其中有大纯真、大自在和大智慧。

爱与救赎的故事

推荐书目:《蜜蜂的秘密生活》《猫眼》黄蓓佳(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有一本书非常值得向孩子们和成人推荐,叫《蜜蜂的秘密生活》,美国女作家苏・蒙克・基德所写。这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和她的黑人保姆之间的故事,在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中学里一般是作为教材使用。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方,当时,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正在风起云涌。一个四岁的白人女孩,在一次父母的争执中,她不小心拣起了掉在地上的枪,突然枪就走火了,把自己的妈妈打死了。她的父亲非常粗暴简单,可以想像,这个四岁的小女孩所背负的心灵重压。过了几年,她决定和她的保姆逃离这个冰冷的家庭,义无返顾踏上流浪的路。一个由三个黑人同胞姐妹组成的黑人家庭收容了她。在这个黑人家庭和她的黑人保姆四个黑人女人的包裹下,小女孩心中打死母亲的阴暗情结得到了救赎,得到了疗伤,生命重新被点亮,寻找到了自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爱。尤其是,结合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恩怨,民权运动的高涨,故事就更让人感动。

被童书最初打动

推荐书目:《彼得・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

有几本书我非常喜欢,经常放在手边。一直很喜欢的就是《彼得・潘》。很早的时候就看到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有一种又透明又灿烂的游戏性,经常就会又读过去,又读过去。还有一本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一直比较喜欢。

很难用评论的眼光来分析喜爱的理由,理由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游戏精神,童心灿烂,或者是永不长大的情结,但是,又好像不仅仅是这些。可能是作者的一种天性的东西打动了我,阅读的时候,这种天性的东西,率真的东西,会让你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就迷进去,而且你会坚持你的这种“好”的感觉――即使以后看到别的书也很好,但这个心中最初的“好”不会改变。想来也很奇怪,比这两本书好的故事也多,这两本书语言的翻译也未必是最好的,但书里边有一种与生俱在的东西打动了我,而这种东西与自己的内心完全契合。这种感觉就像在你心目中有这么一幅画,你先画了一下,但没有全部画出来,某一天你看到一本书,突然发现原来那就是你心目中那一幅画,已经完成的画。这种非常熟悉又非常亲和的东西,实际在你的心中,但你还没来得及把它表述出来,别人已经在你之前说出来了。

残酷成长史

推荐书目:《井中男孩》 常新港(儿童文学作家):

我推荐《井中男孩》这一本书。《井中男孩》为德国作家斯蒂芬・安德雷斯所写,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是一部虚构的自传体小说,发表于1953年。作品中充满了一个童年的好奇、幻想、希望和憧憬,又有巨大的社会背景渗透其中,而社会的大背景总是与这个男孩的成长经历相交相织,成人世界里的残酷总是不由分说地涌入孩子的生活。比如,一战爆发了,像小斯蒂夫的大哥那样的年轻人都被拉去打仗了。无知的孩子却还是喜气洋洋的,盼着自己快快长大,上战场,做英雄,为国争光。作家竭力使人生晦暗的一面看起来像是个游戏,甚至笑话,但他显然无能为力。

历史的惨重的经验,就这样庄重地走进了男孩的成长史,相较于中国当下的快餐阅读和水货阅读,我认为《井中男孩》是大文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