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值得你和孩子一起读的童书

2007-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洁 采访整理 我有话说
读经、外语及其他

推荐书目:《安徒生童话》、《窗边的小豆豆》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外孙东东,1998年生,加拿大籍。

东东并不习惯在国内读书,据他父亲说,上课时他会突然钻到课桌下,或者跑到讲台上去。

东东

曾有一小段时间在一家私人学堂读经。从《三字经》、《弟子规》进阶到《论语》等,整天诵读,并不讲解。整个大家庭因此分成了两派:爸爸、姑姑和奶奶支持,而妈妈、外公外婆反对。现在东东不去读经了,也没上学,在家里自由地玩。他很喜欢读书,在外公的书架上翻到了原版的《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他“鄙夷”形形色色的少儿版、拼音版。他是活跃而“闹”的孩子,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能安静下来。孙老师觉得,只此一点就很好,按照孩子的本性发展,让他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至于经书,他觉得读一点是可以的,但要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为前提,如果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则大可不必。

孙老师说他更愿意孩子读一些有深刻童真或童趣,父子、祖孙都能读的书,既能让孩子感兴趣,又让大人怀念起童年的美好时光,如《安徒生童话》、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

和孩子交换阅读体验

推荐书目:《美德书》、《一千零一夜》 陈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儿子陈诗杨,1997年出生。

从两岁开始,诗杨每天晚上都要听故事,其中《西游记》是他的最爱,百听不厌。到两岁半开始识字后,他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出门坐车、逛商场都要带上一两本课外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得津津有味。他保持着每周去购书中心买一次书的习惯,喜欢童话、神话、发明创造、侦探、百科全书、小说、历史类书籍。陈曦的体会是,要培养孩子尽早识字,因为识字是阅读的前提。

陈曦会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去引导孩子,他推荐孩子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个星期就看完了,而且对故事情节记忆深刻。他也引导孩子读报,通过报纸了解社会问题等。他说:“孩子长到这么大,很多阅读可以与我同步,比如《美德书》,就是我们一起看的。”他会引导孩子读成人化的书,如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孩子都很喜欢。陈曦还强调,对于孩子不爱读的书,家长的同步阅读会有很大的影响。陈诗杨不爱读宋词,陈曦便把正在读硕士的妻子拉来,一家三口一起背诵,然后做诗词接龙的游戏,效果很好。

至于孩子喜欢读的《一千零一夜》、《上下五千年》、《凡尔纳科幻名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陈曦偶尔“陪读”,也觉得受益匪浅、饶有兴趣。他说,阅读的交流可以让父子互相开阔视野。

与子共读 兴奋得“团团转”

推荐书目:“大头儿子系列”、《猜猜我有多爱你》 卢刚,新华社主任记者。儿子卢涤非,2002年出生。

儿子今年5岁,虽然也认识不少字,但读书更多的还是要靠卢刚来讲述,所以,父子俩一起度过了不少共同读书的日子。男孩子总是调皮的,而一本好书就成了吸引他安静下来和爸爸亲近的“法宝”。

卢刚首先介绍的是“大头儿子系列”。正好儿子也有一个“大头”,书未读他已有几分认同感了。书中浅显而生活化的故事情节,他理解起来不费力。系列图书层出不穷的故事,让儿子常有新鲜感。更让他兴奋的是,可以用书中的角色比照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从儿子欣喜的眼神中,卢刚相信“大头儿子”一定在他的成长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卢刚也从中有所感悟:用心去体察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丝温馨。

不知什么时候,儿子开始喜欢三国里的人物,尤其是关羽,为此还配备了“青龙偃月刀”。于是,卢刚就买来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说是给儿子看,其实还有他自己儿时的记忆。评书中的人物具化成了图像,儿子当然觉得新鲜,可初看还行,时间一长就出问题了:对儿子来说,复杂的人物和错综的情节,极易产生倦怠。此时,卢刚采用删繁就简的形式,抓住主要情节,而且还要配上“杀啊”、“哇呀呀”等声音来烘托气氛,这样才能吸引儿子一起兴致勃勃地看下去。

卢刚觉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套翻译图书,非常适合孩子看,大人阅读也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悟人生哲理。这套丛书的特点是:语句凝练而重复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情节生活化而层层推进常常出人意料,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小故事讲的却是一个人生大道理。以《风到哪里去了》为例,迎面而来的,是细腻而写意的画风:几条如波如浪般的线条就让抽象的风充斥了整幅画面;接着是重复的提问:太阳到哪里去了风到哪里去了山到哪里去了雨到哪里去了……最后显现的,是简单而深邃的道理:世间万物能量守恒,它不是消失了而是到另外一个地方以另外一种样子出现。“他怎么会这么问呢?”儿子的提问提醒了卢刚,显然,吸引他的还有书中独特的思维方式。此外,《猜猜我有多爱你》说的是小兔子和大兔子比谁更爱谁的故事,在讲述它们互相比“谁的爱更高更远”时,父子俩都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包裹着他们。对儿子而言,是对爱认识的启迪,对卢刚则是对爱理解的升华。《獾的礼物》讲的是獾的死亡引起了朋友们的追忆,书中用优美而伤感的笔触,让孩子感受了死亡,也让卢刚进一步领悟了人生的意义。

女儿给我第二童年

推荐书目:《爱的教育》、《小王子》 杨芳,中南民族大学教师。女儿张灵溪,2006年出生。

小灵溪还没有自主阅读的经历,但妈妈已经开始为她的阅读生活做准备,而且有一整套成熟的想法。她有规律地给孩子讲故事,要在孩子识字之前就培养她对阅读的兴趣。

故事内容主要是经典儿童文学,《绿野仙踪》、《哈克贝恩历险记》、《爱的教育》、《彼得・潘》、《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杨芳又惭愧又得意地说,她以前对这些书名可谓耳熟能详,但自己小时侯没条件读,后来年纪大了,总觉得那是儿童文学,所以没看过。现在有了孩子,一边看原著,一边给孩子讲,等于补过了一个童年。

她觉得,几乎所有的优秀童书,都是大人孩子都能看、一生任何年龄都能看的,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收获。《格列佛游记》,孩子看到的是关于大人国、小人国的神奇,而大人则能理解到其中的讽刺意味;《鲁宾逊漂流记》,孩子看到的是冒险,大人读到的是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人文精神;《安徒生童话》和《小王子》,孩子被激发美好的想象,大人读到关于人生和爱情的伤感。

用我的心帮儿子判断

推荐书目:《世界没有角落》、《阁楼上的光》 解启扬,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儿子解子佩,2000年出生。

解子佩几乎已经读完所有“标准”、“经典”的儿童读物,但这些书他的父亲并不读。解启扬甚至不主张孩子读这些,他更愿意让孩子接触成人绘本和读物。他的标准是,好的童书是灵魂的出口,能让人感觉心灵柔软、温暖、敏感和干净。

他很推崇《世界没有角落》,“深绿是浅绿的哥哥吗”、“鱼在海里总是湿的,所以不可能看到他们什么时候在哭”、“我将成为一个现在的我不认识的男人,脸上长出胡须”。他也欣赏希尔弗斯坦的绘本,《爱心树》、《失落的一角》等,尤其是《阁楼上的光》里的《总得有人去擦星星》:“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另外,《一只会开枪的狮子》、《海鸥乔纳森》、《一片叶子落下来:关于生命的故事》也是父子共读的好绘本。父子俩都喜欢舒比格的作品,如《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大海在哪里》。德意志是有趣的民族,既严肃刻板又温情幽默。

至于科普类图书,解启扬和孩子一起看过《它们是怎么来的》,书中介绍了塑料恐龙、牙膏、橡皮擦、保鲜膜等几十种物质的来源,说明世界上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来自大自然。

全家一起科学扫盲

  推荐书目:《剑桥少儿百科全书》 吴仰湘,湖南大学教授。儿子吴熹之,1999年出生。

吴仰湘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对于科学的掌握只限于中学数理化,这么多年都忘得差不多了。他的孩子却喜欢有关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科技尤其是兵器、飞机等科学方面的图书,对手枪、飞机、潜艇、坦克的内部构造的熟悉程度让父母惊异。

为了更好地辅导孩子,吴仰湘和妻子一起开始了科学扫盲行动。他们很快就迷上了各式各样的少儿百科全书,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完全想不到,人体构造、动植物、星座、地质地貌,原来都那么有趣。大自然真的很神奇,而我们却长久地视而不见。”现在的少儿百科类图书良莠不齐,所以选择版本很重要,吴仰湘看好《剑桥少儿百科全书》,还有各地科技出版社的书,按照生物、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现代科技分类的单科科普图书也很好,此外,他还强调要选购正版图书,图片清晰精美、油墨味不太浓,书中的错误也少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