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卑的“小不点儿”贝尔迪

2007-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利芳 我有话说

李学斌:儿童文学评论家,儿童文学作家。先后担任《少年文艺》、《中国儿童文学》杂志编辑,现为少年儿童出版社译文读物编辑室主任。199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以儿童小说、少年小说为主,兼及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已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主要作品有《走出麦地》、《追

赶风车的男孩》、《自己的天空》、《我在哪里错过了你》、《蔚蓝色的夏天》等。

李学斌在近年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持续表达了一种父性关怀的价值立场。当下浮躁的文学语境中,他以严肃纯正的儿童文学写作姿态,以一种文学的途径,努力介入儿童教育与发展的事业中。新作《天使没有长大》则是他在幻想小说领域的第一次尝试与突破。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不点儿女孩贝尔迪,她因个头矮小而屡遭同学的耻笑,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而不得解脱。这是孩子世界中真实的“平民”状态,它恒久、顽固地以各种变体寄居在多数普通孩子的世界里,而较少受到成人的关注。它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孩子未来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幸福生活的获得,即使仅凭经验去推测或判断,也会得出令人叹息的结果。但是遗憾的是人生只有一次性的生命过程,生活拒绝假设与重复。成人如果不能在教育与引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落实真正具体的心灵关怀,这些孩子的未来人生境遇很可能就纯属“个人造化”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在漠视这个最为简单不过的道理。李学斌在此的文化角色不过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引领着这些孩子慢慢地走出阴影。

李学斌一直真诚地面对现实中儿童的精神困境去创设他的文学世界,因此才能一次次构造出内涵深广的儿童文学主题故事。从表现走出青春期危机的《我在哪里错过了你》,到反映农民工孩子成长的《蔚蓝色的夏天》,以及最新的培养“小不点儿”孩子自信的《天使没有长大》,每一次的题材开掘都可真正见出作家的良苦用心,一名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的父性价值关怀立场。

除去对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做透彻阐释外,新作也进一步体现出作家对儿童文学“文学性”的深刻反思与艺术上的自觉突破。为适应孩子的心理活动特征,创建快乐阅读机制,作家引入了幻想故事的奇异元素来结构情节。贝尔迪父母的“超现实”身份与特异的能量保证了故事奇迹的合理性与逻辑性,而创建奇迹的途径与手段又有十足的游戏性与孩子味,这都属于孩子式的精神感觉过程。但是作品更深的美感张力则又依赖于作家对孩子与大人两种价值主体维度的难度处理。

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在肯定、张扬儿童的主体性方面展开了持续的努力并获得了积极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在面对儿童文学中的成人主体性问题方面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突出表现在成人的“伪主体性”特征的创造上,导致读者审美判断上成人形象的“虚假”感。面对主动、能动、敢动的孩子们,“父亲”形象似乎无所适从,或被瓦解或不真实地随孩子一起旋舞。“父亲”整体不在场,没有生命活力。

在李学斌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贝加尔本是个戴罪之人,由于父辈前世的错误,带来了贝尔迪“身矮”的苦恼。为解决孩子的自卑情结,父亲贝加尔经历了痛苦的心灵忏悔,艰难地承担起了作为一个“人间”父亲的爱和责任,去为贝尔迪创造生命的奇迹。作品通过贝加尔的自述日记坦诚地呈现了一个父亲的心迹,如此的叙事视角在当下儿童文学中是少见的。正是在父亲安排的神奇小不点儿男孩霍巴的陪伴下,在对父亲“心情”的体悟下,贝尔迪终于挣脱了自卑的阴影,成为一个自信、阳光,受他人关注的健康女孩儿。通过平凡人物小不点儿贝尔迪不平凡的经历,作家欲图实现的是更多小不点儿的“身份认同”。不管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生存现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都是“天使”的孩子,都能拥有一颗天使的心,都有微笑和爱的力量,而这一切,需要他们身边我们这些“父亲”们的给予。而对那些非小不点儿的孩子们,作家要培育他们的是体验、理解、同情他人和世界的能力。在交往与对话中,所有的孩子都一起健康成长。

幻想故事能生成对于现实世界的新的洞察力,它以独特的视角为孩子显影了一个充满内力的世界,这是现实性的故事所无力企及的。神力、魔力等超现实性的元素很大程度上对孩子是一种基本诉求,李学斌经历了十年的现实主义创作,终于又锤打出了幻想小说的优秀之作。

  (《天使没有长大》,李学斌著,接力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12.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