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小小说更上层楼

2007-06-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采访整理 我有话说

雷达

胡平

丁临一

孙春平

聂鑫森

雷达:文学界越来越重视小小说

如果说小小说原来具有平民性和草根素质,那么在今天,它的功能就不限于此,而是契合了多媒体、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因其快速、灵活、短小、精悍的特点,汲取了生活中最有意味的瞬间、最出人意料的突转,可以满足读者的心灵需要和审美需求。小小说文体和时代密切相关,这一文体借助时代获得了活力,时代也给予文体以新的发展空间。全球范围内小小说尽管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小小说刊物之所以发行量大,普及程度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读者需求的基础。如果完全抱着传统的文学观念对小小说不屑一顾,是很错误的。这个状况,与拇指文化和短信文学在今天的兴盛不无相通。一方面,小小说出现了许多好作品;另一方面,小小说能让人们记住的、耐人寻味的精品和庞大的读者群的需要相比,还不能算多。这与小小说广泛的参与性是矛盾的。小而精,小而深,小而有韵味的作品还应该更多一些。

当下的小小说涉及题材广泛,写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城市乡村都有,也写得很有意思,但是许多作品选材不严,开掘不深;怎样提高单位体积的深度,做到小体积大容量,从小的形式中挖掘深遂的精神和意味,还是要进一步研究的。小小说的门坎既比较低又很高,要成为大作家,必须提高思想艺术,构思要巧妙,语言要精到,还要经过反复提炼。最近几年来,中国小说学会做了一些实事,连续两年将小小说纳入中国小说排行榜。文学界越来越重视小小说,全国性的评奖应该把小小说的评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胡平:小小说的发展适逢其时

小小说作家们不算强势群体,在文学界,他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不那么容易出名;在市场上,他们又属于严肃作家,面临俗质文化的竞争,也不那么容易获利。所以,他们只能是一些很有事业心的作家。意志稍微薄弱,就可能改行去做别的事情了。他们需要坚定信念,互相鼓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一种阵势,一种集团效应,这就需要组织者。《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没有他们,不可想象目前小小说的繁荣。

杨晓敏是一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组织者,是那种决定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的事业家,他不仅建立了小小说的阵地,而且在培养小小说作家、促进小小说创作、发展小小说理论与评论、加强小小说与文学界的联系、扩大小小说的社会影响等诸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没有这么一个人,的确是不一样的。中国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事在人为。

当然这事情也要有可为的前景。中国的小小说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呢?我看是有前途的,前途是光明的。

任何一种文体的发展和发达都受到时代、种族、环境的一定影响。譬如说,有了电影,会影响戏剧;有了电视和网络,会影响小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但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什么都可以粘住、什么都可以表达的,这就是语言和文字,所以,小说又是无法完全替代和不会走向消亡的。在小说家族中,小小说由于它的特点,更不会走向消亡,相反,我倒认为它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现代读者追求短平快的浮躁的阅读心理,浮躁心理对于小小说不完全是坏事。

今天的小说家中,总体上最不讲求语言精练的当为长篇小说作家,最讲求语言精练的当为小小说作家,这也是小小说读者比长篇小说读者要多的原因之一。现代媒介显然催生着新的创作形式和样式,如手机短信的发达,催生了以手机为媒介的新的文学体裁,所谓段子,其中一部分可以算作文学类作品,有些则公开称为微型小说,段子的篇幅在不断扩充,最后,精粹的小小说(以及精粹的短诗)必然加盟其中。所以,也可以说,小小说的发展适逢其时。

丁临一:小小说创作之根在大众在民间在人文关怀

上世纪90年代前,小小说作为新兴的文体活跃于文坛,曾经在各种报刊杂志此起彼伏,不少创作者处于自生自灭的无序状态。二十多年来,《小小说选刊》持续不断地团结作家,推出新人新作,同时在理论研究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各种奖项的完备推动了小小说原创、评论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相对集中地形成了小小说的探索方向,集中推出一批好作品,相对完整地显示了小小说作家的实力,对整个小小说创作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小小说的创作情况看,艺术探索的多样性及作家的个性化程度都比过去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却出现了人文关怀的热情下降、对社会现实不够关注,以及缺乏对历史的反思与追问。我以为,小小说艺术形式的探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小小说的根,是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反映大众疾苦和民生。从中国文学传统来讲,还是文以载道。有些作家作品数量不少,但是渐渐远离大众,丢失了应有的文学价值观。他们很关注身边的琐事和情感波澜,但是显示出来的格局却很小。文学不只是自我抒发,自我娱乐,还必须要深刻地反映现实,关注民生。

孙春平:小说创作“小大由之”该是啥就写啥

我个人认为,小说创作不应由文体界定,更不能被篇幅限制,而应由素材决定。就像大海捞鱼,大网捞大鱼,小网捞小鱼。但写作者手里不妨大网小网都操持,“小大由之”,该是啥就写啥。有些朋友拘于自己只是小小说作者,有了这一前提,就限制了文思,也束缚了笔触,把一些已在眼前游动的大鱼放过了,这很可惜。不妨长、中、短和小小说都尝试着写一写,不要用某一种文体来束缚自己的创作思路。小鱼小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固然好吃,但也不妨尝尝鲨鱼和章鱼的滋味。生活的大海蕴藏本来就极为丰富,路走得宽些对创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小小说注重细节的挖掘,情节不要求多,细节却绝不可忽视。细节是小说的生命,尤其是小小说的魂灵,这就要求小小作家要有很高的技艺,不仅要保持饱满的创作激情,还必须有对生活的足够敏感。而这两点,恰恰都是年轻作者的优势与长项。我个人的体会,已有了一些创作经验的中老年作家如果能坚持经常地在小小说创作的园地里一试身手,可以有效地延长创作生命。

我认为小小说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既是平民的艺术,也是高雅的艺术。目前的小小说,题材表现上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现实主义,也有先锋理念。《小小说选刊》所做的一切,对整个文学队伍,特别是对小说队伍的培养,贡献巨大。阵营强大朝气蓬勃的小小说创作队伍是一支潜在的文学后续力量,出现更多的好作品将是指日可待,即使未来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出自当下的小小说作家之手,也是顺理成章毫不奇怪的。

聂鑫森:缺少传统文化的根底小小说会显得单薄

经过《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多年的倡导,小小说创作已经形成庞大的队伍,而且影响逐步在扩大,有刊物、有网络、有评论关注,这是可喜的现象。小小说作者的创作是很艰苦的。篇幅虽然短小,但一篇一个构思,有的小小说作者已经发表了数千篇小小说,这是很不容易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面,中篇小说是一条线,短篇小说是一个点,小小说比短篇小说这个“点”还要小。专门从事小小说创作,是有难度的。受篇幅限制,摆在那里的是个小舞台,作家要在上面翻腾挪跃,表演各种技艺,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台来。

中国古代就有小小说。《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等,讲故事,写人物,注意细节、意境的营造,某些方面更近似诗歌绝句。我写小小说,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搞文学还是要读书,要读古代典籍,国学功底对作家太重要了,过去作家诗书画都精通。没有很深的文化根底,没有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了解,小小说就会很单薄。以我个人的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对作家、艺术家来说非常关键。其次,要按材料取舍,因材下笔。小小说的构思要更为巧妙,文字要更精炼,像写诗一样推敲,进行艺术上、思想上的反复磨炼。第三,小小说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注重文化底蕴。不是随便一个故事就可以写。假如小小说只是一个故事,就混同于上海的《故事会》。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提升。一是文化价值,二是审美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