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激情李英淑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董峰 我有话说

写作者大多是孤独的。朝鲜族女作家李英淑的文学之路走得尤其狐独。

在文学上,国内的朝鲜族几乎沉寂文坛。而在供养这个民族的沃土里却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等待有心人的开掘。她一直试图把握和抓住一些具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的题材,但是,在传统、伦理、习俗等观念的笼罩下,她感受到的阻力不仅仅是纸笔之间

沉缅于文学,挚爱着文学,李英淑为文学付出的太多,包括婚姻。但她依然义无反顾地写作,她的信条是,人没有粮食无法生存,但没有文学,她宁可断炊。她用大胆的笔法进行忘我倾诉,这种大胆与忘我非一般纪实作品所能及,因此作品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真实、真情和具有质感上,从而更能给人感染和启迪。先是《关东女儿情》,紧接着是《一个飘泊女人的情结》,她是为自己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她不让她恪守的圣洁的灵魂扭曲,更不会掩饰自己的真性情。诚实和真情是她的作品震撼人心的甘霖。她的写作是为了纪念她失去了的美丽而忧郁的岁月,是为了摆脱寂寞和孤独,更是为了给这个不被理解的灵魂营造一处精神避难所,借以宣泄她满腹的委屈和烦愁。从纯文学的角度讲,李英淑的作品并不完美,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反而使作品呈现了原生状态,她以情为纸,以身世为笔,目无暇顾地借助往事进行了真情表白,许多在谋篇布局需要割爱的琐碎但闪光的细节都保存下来了。

有美学家说过,世界对于爱动感情的人,是个悲剧;而对于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然而世界上爱动感情的人总是比爱思考的人多得多,所以悲剧就比喜剧多得多。

不知李英淑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悲喜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她对于生活的坚忍,对于文学的执着,自她走上文学之路的那一天起,便从来没有动摇过。“更深的痛楚是灵魂深处的孤独,无法向别人倾诉的愁思。所以我应该将每一寸光阴和爱都倾入作品,注入生命,无怨无悔。”这是李英淑的坚持。

她的老师孟青禾用“飞蛾”比喻李英淑,因为她对于写作的追求,正像那奋不顾身向烛火猛扑的飞蛾,刹那间的燃烧,成就了她的追求和梦想。

对于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再没有比“激情”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激情是文学艺术家天赋的象征。斯蒂芬・茨威格在谈到荷尔德林时说到了“激情”:“荷尔德林不是用血液、用生命力、用神经、用感官、用个人的私有的经验来创作,而是用一种与生俱来的激昂热情,一种对遥不可及的上界的原始渴望来创作的。”激情使李英淑的创作持久地处于最佳状态。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她更好的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