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思想的大运河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运明 我有话说
运河,是人类社会农业文明留在这个世界上最深刻的痕迹。令世界惊奇的京杭大运河就是这样的痕迹。它北起北京,南抵杭州,流经4省2市,沟通、连接起自
西向东流淌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它水波浩淼,波浪为程,樯帆为路,用船歌中的一河清水养活了自秦至清所有的朝代。它以人间杰作、生命奇观的身份,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瑰丽的花朵。

武警部队作家蔡桂林的《千古大运河》,钩流逝之波影,稽遗落之梦痕,自春秋战国掘起第一筐土落笔,写到吴艘越舶亘天来;从秦皇汉武顺水推兵、大河流火,写到隋炀帝开凿运河下扬州;从唐宋国运盛衰系此水,命悬一河,写到京杭大运河在元代横空出世;从汶上老人呕血数斗,写到清代老河工们前赴后继……大运河三千年历史尽收笔底,多侧面地描绘出了大运河的开掘史、演变史、文化史。

该书不止于运河历史的考据,抒写是它更浓厚的兴趣,字里行间跃动的是时代精神,引领读者去触摸大运河的文化精髓。运河是历史的产物,写出这样的曲折历史,也就写出了凝聚其中的时代精神。时光越千年,如今,吴王的霸业在哪里?越王的霸业又在哪里?装满王者雄心、意志的运河,帮助了王者的霸业,也淹没王者的霸业,最终留下的是中华民族万古不灭的情思,是劳动者的意志,与之对应的时代精神跃然纸上。

元世祖曾做出过“罢江淮漕运,完全用海道运粮”的决策,这个决策拉开了中华民族真正与大海打交道的伟大序幕。尽管历史上的周文王、始皇帝都曾自东南沿海登船,经海路到达山东半岛,但那仅仅是“到此一游”,没能利用大海。太平洋腥味浓烈的海风,在一个民族的枕边劲吹了千年、万年,但这个民族就是视而不见,躲避着海上风暴,也躲避着大海的力量和富有。至元代,历史之门闪开了一道窥见大海的缝。为增大装载量,海运督办张?探索着完成了到深水区航行的实践。一场罕见的海上飓风突袭渤海湾,卷走了元帝国正航行在这个区域的92艘南粮海运船只,官船军人、水手无一生还。朝臣纷纷谏言,重开漕运,“运河意识”再次占据上风。这次偶然的海上飓风改变了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进海运的构想,元世祖开始放弃弄海的雄心,把目光重新收回到规避风险的内陆运河建设上;这次偶然的海上飓风改变了历史走向,使最有可能走向大海的一次机遇,与中华民族擦身而过。梁启超问过:为什么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却没有成为一个海洋大国?答案在这里:漕运通过大运河就可以得到最安全的解决,何必到风高浪恶的海上去冒险?

古代京杭大运河创造出的文化,我们把它归入传统文化范畴;京杭大运河至今还有一大半的河段在流淌,依然集通航、灌溉、防洪、排涝于一身,这一大半的河段在参与了传统文化创造之后,与今天的我们并肩创造着现代的文化。它集古今于一身,通体散发着迷人的文化光泽。站在这一大半河段的岸边,感到它依然在接纳百川、广收水源、改善水质、滋润大地、养育苍生,提供舟楫之利、灌溉之源乃至百姓日常的浣洗和饮用,它古老而年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运河创造的文化,有的会独立于运河,比如北京。北京被称为“运河上飘来的城市”,就是说建筑北京的各种材料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建设它的能工巧匠,大多来自运河两岸……而且本身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运河创造了北京。运河创造出的文化更多的与运河粘连在一起,如果流过苏州、扬州心中的运河干涸了,那苏州、扬州就会丧失灵性,因为它们的生命是运河赋予的。

《千古大运河》在勾画出大运河清晰历史航道的同时,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条充满思想美感、充满文化思辩的运河。如此独特、深入、透彻地诠释大运河,是此前写运河的文学作品中从未见识过的。

《千古大运河》,蔡桂林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