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贞观治世与僭主政治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学良 我有话说

公元7世纪前期,唐太宗李世民开有唐一代的盛世,他在位的贞观时期创下了皇权时代帝国的全方位强盛纪录,人们常把他和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相

提并论。在李世民开疆拓土、选贤任能、提倡文化的时代,西方世界却处于所谓的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就这一点而言,唐朝显示出它的雍容与大气。

可是,尽管贞观堪称一代治世,但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一个僭主。公元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事变,将积怨已深的未来皇帝继承人,他的亲生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射杀,然后逼迫父亲李渊放权,代父总理朝政,不久登基为帝。不难想象,这场宫廷政变将在李世民的心中留下巨大影响。他曾以数千人马大败河北反王窦建德十万大军,雄才大略与心思周密自不必说。李世民晚年间,曾将24位有功勋的大臣以真人大小绘于凌烟阁(其中就有曾经反叛李世民的大唐名将侯君集),时常登临,追思往昔。可以想见李世民感情之细腻。但是,他的兄弟死于自己手下。面对满朝文武,天下百姓,如若无所作为,将如何交待?只有建功立业,使国家富强、长治久安才可使自己免遭历史唾弃的命运,但这只靠自己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与智慧。为此,他夙兴夜寐,广开言路,延揽人才,使得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人尽力辅佐,终成一代名帝,为后世传扬。

长篇历史小说《贞观长歌》正是描写经过惨烈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贞观一朝励精图治、为盛唐奋斗的故事。在小说中,侯君集再也不是我们在儿时评书中所听到的鸡鸣狗盗之辈,而是恢复了他威武将军、最后拥兵反叛的刚强历史形象,李靖也不再是什么风尘三侠之首,而是威震天下、忠于大唐、用兵如神的唐军统帅。初登皇位后,李世民忧患不断,他同样是一个卧薪尝胆的复仇皇帝。英明的李世民也避免不了他的王子们和懦弱的皇太子李承乾的纷争,玄武门之变的伤痛在他心中不断涌现,最后,李世民只好含泪废掉承乾太子,立李治为皇储,比较平稳地完成帝位的传递。或许此刻,他理解了父亲李渊当年的难处,哥哥建成虽然不如自己优秀,但要父亲废掉太子,却也不是件轻易的事情。一幅元气淋漓、气象万千的唐朝史诗般的画卷徐徐展开,向我们讲述着唐兴的奋争与艰难,阴谋与爱情,呈现出一代明君的雄才大略,贤臣良相、沙场勇将的英雄群像。

李世民圆满地完成了他的历史功业,也完成了自我期许的宽容、大度、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形象塑造,即他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和选择培养一位开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他也成为了历代帝王的楷模。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在帝位的继承上,李世民无论如何也冲不破封建皇权的局限,完成向民主政体的转变。但僭主政治,毕竟打开了皇权体制的一道裂痕,它使得皇帝也并不可以为所欲为。李世民需要魏征那样的诤臣、谏臣,就是这种限制的体现,这就有些君主立宪的味道了。比如,《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记载: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死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庭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即使太宗之受谏纳谏,可能是表明自己虚心明察做好皇帝的门面,但这也客观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使他能够吸取采纳诸多的政治智慧,对国家的治理很有好处。

《贞观长歌》,周志方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3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