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轻重、雅俗间的“文化见证”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熊权 我有话说

继《话题2005》之后,杨早、萨支山主编的《话题2006》“隆重”而“轻快”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说其“隆重”,是言此书汇聚的话题对国人日常生活造

成的影响之广泛、引发的讨论之热烈。如郭德纲的相声、易中天的“三国”,以及“馒头血案”对《无极》的恶搞,媒体对王菲生女的系列追踪,聚焦了众多的公众目光;说其“轻快”,是因为这些话题,还有书中涉及其他话题,诸如城市白领结婚困难、大学生就业危机、清华、北大在与香港高校的招生竞争中沦为二流大学等等,无不亲切、实在地贴近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以至人人争相发言、乐以作为茶间饭后的谈资。

“轻”、“重”之说,不仅针对此书内容,还涉及写作者写作的态度和方式。已经完成《话题2005》、《话题2006》,并且雄心勃勃力图继续每年出版一本话题的编撰者们,自言是一群“无用的”文学博士。惟其“博士”,参与讨论媒体、民众轰传话题,不免以牛刀之“重”行杀鸡之“轻”;惟其“无用”,多有世人所见的“清高”、“傲气”,热心此类众口纷纭之事似有“八卦”之嫌。然细读此书,即见作者用心。

书中所涉话题并非漫无边际,乃精心斟酌选择而定,它们皆是2006年之中“有可能影响或改变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事件”。作者们不仅要以轻松、通俗的语言描述、记录这些震动国人日常生活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要解析社会娱乐、公众焦点之下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逻辑。人皆见郭德纲相声专场一票难求,可曾看出火爆、窜红背后郭氏高举“传统”大旗的自我推销?人皆见易中天《品三国》洛阳纸贵,可曾思考学术和娱乐相互转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利弊?……基于知识分子对普通民众生活、思想理解的热忱,《话题2006》的作者们一边用趣味、通俗的语言形式之“轻”吸引读者,一边用学术、理性的思想之“重”引导读者对社会热门话题有所思考。出版《话题2005》之初,编撰者曾经告白其写作方式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这种“轻”、“重”之分,应该正是《话题》系列书刊所追求的“雅”、“俗”之辨。传统知识分子要求“为生民立命”,在现今这个消费时代已是不合时宜的滑稽。然而通过文字和话语的言说,追求一种真正的雅俗共赏;对“知识精英”的立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贴、体察大众社会的同时指点、激发平民智慧,并且试图与之对话,是《话题2006》的作者们展示给我们的准确良好定位。

“轻重”也好,“雅俗”也罢,通过讲述一系列关涉娱乐、新闻、道德、网络等的热门事件,《话题2006》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中国社会”。此书生动、形象地证实:中国社会的文化逻辑不仅来自于学理的思考、论证,也显形于给大众生活带来震动、影响的多数事件之“拼凑”。如编撰者再三强调,该书除了“与公众对话”,还有将之作为“文化见证”的雄心。在2007年,隔着岁月的风尘,回顾2006年话题种种。与“带露摘花”的新鲜相比,读者将在“朝花夕拾”中获取历史的沉淀与反思,感受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逻辑。

《话题2006》,杨早、萨支山编,三联书店2007年4月第一版,29.9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