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建明:报告文学家是冲锋的战士

2007-06-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漫漫长途中,何建明走得非常累。

这种累,有时是体力上的累,每一部作品,都是他辛辛苦苦“走”出来的:他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山西、陕西等地,深入车站、码头、监狱、学校、医院、街道

等地,与那些流落街头的孤儿、生命边缘的犯罪子女、离家出走的问题少年和被人遗忘的私生子等无数“另类”少男少女接触,写出了“另类”青少年弱势群体《恐惧无爱》;他一路采访一路掉泪,跑了40多个学校,走访了350多位大学生,写出了反映贫困大学生的《落泪是金》;有时是心力交瘁的累,《落泪是金》因为将某段学生的文字作为素材成了被告;“百姓的好干部”梁雨润,不仅山西省委发出了向他学习的号召,中纪委也对他表示肯定并请他做报告,却有人又风言风语说他是被“买通”了;有时是感到危机,因为几十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报告文学作家,总是那么十几个,要写的东西太多,天天写都来不及,而身后却看不到好的报告文学作家……

更因为,他的累又是不能停止的累。4年前,何建明就以梁雨润为主人公发表了《根本利益》,讲述时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梁雨润的事迹;多年来,他跟踪采访主人公梁雨润,对有关梁雨润的事迹深入调查与核实,又洒泪写完《为了弱者的尊严》。作为负责一家大型文学期刊《中国作家》的主编,再腾出时间写作本身就已经是件很累的事,问题是还必须使作品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注定是更难的事。“尤其是在已经相对越来越熟练的创作实践之后,感觉要写和可以写的或者别人压来的任务太多了……绝不是贪婪,绝不是随意,更绝不是想进入‘工业化’的写作状态,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写,别人追在你后面等着你去写。”何建明也很矛盾,“我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减弱这种对报告文学创作的激昂情怀,我太热爱和适合报告文学了,报告文学使我丢失了生命中的许多宝贵东西,又使我拾回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和心灵的满足――这种财富和满足就是作品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得到了回应。”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95年,何建明第一次将滴血的矿难揭露于世写就了《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之后,国家随后相继出台了一些资助贫困学子的政策;《中国高考报告》则掀动了中国教育改革浪潮的又一轮呼声。从《永远的红树林》《国家行动》到《落泪是金》再到《为了弱者的尊严》,十年来,何建明创作了十几部作品,近300万字,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报告文学是承载着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特殊文体。何建明曾说:“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感召力有时并不比政策条文小,我希望自己的文字除了有普通读者喜欢看,领导干部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对他们的决策有建设性。”所以,他要求自己写报告文学时首先得是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最后才是文学家。

他不停地走着,尽管,没有那些具备越来越完备的现代化手段的新闻记者们的强势条件,也不可能有小说家和诗人们那样悠闲潇洒的生活方式,可是,他知道,报告文学作家是冲锋的战士,是驰骋的骑士,是生命驿站上的赶路人。“我们永远疲劳,我们永远激情,我们永远年轻,我们才可能永远保持其文体的存在价值与创作这一文体的意义。”何建明常常充满激情地说:“我热爱报告文学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正因为写作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即使累,何建明也决不会放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