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点评老师网”为何“生喜师忧”?

2007-06-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悦 我有话说

“这太过分了!如果有一天,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要求加分,如果我拒绝他就会要挟我要到网上恶评我,你说我们老师还能安心工作吗?”――这一番义愤填膺出自首都某高校的一位老师,缘由就是仅成立半年的“点评老师网”(以下简称点评网)。

点评网是一家允许用户用匿名对大学事务进行评论的网站,评论范

围包括老师、学校、课程甚至教材。自今年1月16日正式上线以来,受评的大学教师遍及全国各大高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师对点评网持保守态度。有的是观望,有的则形容为“如芒刺背”,甚至比喻成“被蒙面人痛揍”的感觉。肯定点评网积极意义的老师只是少数。相比之下,大多数学生对点评网则十分追捧,他们表示,该网站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对学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点评网执行总裁陈强告诉读书报,尽管“点评网从来没有进行商业宣传,成立半年来已有4万多名注册用户,日访问量达1000人次,日文章更新量约40篇”。据他介绍,在美国很早就成立了类似的点评网站,今天全美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会从上面了解高校信息。

据了解,美国从1997年出现了第一个评价教师和课程的网站Teacherreview.com,到今天为止,已经发展出若干类似网站,如collegestudent.com――北美地区最大的教师评价数据库,存储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400多所大学的学生的评价记录;Teacherreviews.com――前身就是Teacherreview.com,在为旧金山大学城市学院和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学生们服务了6年之后,2003年初将网站更名并吸纳了更多合作者,创建成全球性网站。今天,Teacherreviews.com被评价为“搜寻最优秀教授的最佳场所”,其中有来自160多个国家、6000多所学校的学生参与评论,并有数百万的大学生在此分享自己对教师的种种的看法,有趣的是,我们甚至还能找到一百多所中国高校的专版。

陈强表示,“当初创办网站就是想给国内大学生提供选课、考研、填志愿的参考依据,而且国内也确实没有一家校园网站专门提供这样的服务,几乎没有学生在入校前对专业和课程有明确认识的。”

刚参加完高考的某中学高三学生张默雷,今年4月才从朋友处得知这个网站,他表示“点评老师网”挺实用,特别是对报考志愿很有参考意义,毕竟“你对学校和课程了解的越多,就更容易选对学校”。大学生李梓对“点评老师网”也有着类似的评价,他说:“现在读一本书或者看一场电影之前,我都会先上网看看书评和影评,然后再选择购买哪本书看哪场电影,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不能这样呢?何况我买本书看场电影才花几十块钱,用几个星期或者几个小时,而学习可不是几个星期,几十块钱的问题,那是为一生来准备的。”总之,这是一条择优的捷径。

事实上,当前大学体制下,学生评价教师的工作已在很多大学实施,并成为大学评定教师业绩的指标之一。但是往往流于形式主义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评价结果仅限于校内公开,甚至还有不公开的,因此评价结果不管是对校内学生,还是校外人员都不能体现它的自身价值。”而网上评价自然是没有这样的局限。还有支持者认为,通过网络所建立的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甚至比面对面更有效率。研究网络传播和信息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匡文波表示,“点评网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也可看作是一个公众话语权的体现。学生在学校属于弱势群体,如果要与学校和老师平等对话是相对困难的,而网络恰恰弥补了这种因地位悬殊而造成的不平等。另外,原本相对封闭的校内信息,被发布到网络这样的公共场所,为校外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截止到记者发稿,点评网的“魅力老师排行榜”上排名榜首的是北方工业大学的一位王姓老师,在38条评论中,“讲课很有意思”“幽默轻松”“课堂生动”“气氛活跃”“幽默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评价。许多留言者甚至把姓名、班级号和学号写在留言里,还有学生直接在留言里表示有学习上的困惑希望解答等。王老师也表示:“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学生的肯定感到特别欣慰,和同学在网络上交流可能会比在课上更加轻松。”

匡文波说:“点评网在师生交流上的确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比较面对面的方式,它可能更容易让羞涩的学生开口。”但是,“在网络上你很难保证它的交流是真诚的、中肯的。”“谩骂和人格侮辱是网络上的通病。”

问题的确存在,近日已经有人发出的“点评网成为学生泄愤的工具,其中不乏侮辱性语言”的指责。对此,陈强表示,在网络匿名注册的背景下,部分网友发表消极或失实的评论是难以避免的,“目前网站力求对每一条信息都事先进行人工核实。那些带有人格攻击性言语的评价,我们都会直接删除。但是,评论本身就是有好有坏,负面评价如果是严肃认真的,我们就会保留。事实上,每天更新的评论中90%都是正面积极的。”

其实在对北方工业大学王老师的38条评论中,也有三四条不友好的评价,措辞亦有人格侮辱之嫌。王老师则认为:“我是提倡有批评意见的,但是不应该涉及人格问题,因为这样的评价也是没有价值的。”李梓表示,“大多数人都是持认真客观的态度来完成评价的,那些措辞激烈的评价往往无凭无据,不能服人,我也只是当作热闹看看罢了。”《科学新闻周刊》编辑贺涛表示,“因为评价没有一个严谨的指标,并不能因此说明一个老师的水平,充其量是个‘个人化’的评价,所以可信度有待自身判断。”

可是网站上的评论这样“热闹”,是不是公平,是不是合法?

“如果任何人都能在这里胡说,那么谁能保证这里的话都是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老师表示,“这就像每天都要面临着被蒙面人痛揍的感觉。”另一位北京工业大学的老师也表示,“这样的匿名评价极不负责任,那些污蔑性词语,直接败坏了教师的名誉,即使事后被正名,名誉也很难挽回,毕竟互联网的传播没有地理边界,一发不可收拾。”更有教师担心,如果这样的网站长期存在,而且受人拥戴,那么它很有可能成为学生拿来要挟老师的工具。

“公平起见,教师是否也应该有一个类似的匿名评价学生的发布系统?”北大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而且这里有一个法律问题:谁来为那些谣言负责?”

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张法官认为,对于教师和学校方面,“法律上只有那些声明是事实的文本才能为可诉对象,而那些称谓、评价,比如好色之徒、垃圾学校、无能之辈这样的言辞,拿到法庭上诉讼就很难立案。”而对于学生,“如果言辞不慎,很容易被学校和老师提起诉讼,给自己制造麻烦。因此评论要写的有理有节,冷静严谨,尽量避免使用侮辱性词汇,不要用姓名谐音取笑对方,更不能散布他人隐私。”至于网站方面,如果持续发布相关侮辱性言论,也会被视为管理不当而遭到诉讼。

陈强也表示,“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今后我们也会进一步改善网站的监督管理机制,使之能更体现客观公平。比如在后台审查方面,可以考虑建立黑名单制度,把那些频繁使用谩骂和侮辱性词汇的用户记录在案,剥夺他们的发帖权。”

另外还有一些老师认为,网站应该为教师增加删帖的权限,及时删掉对自己名誉不利的评价;采用实名制注册和留言等。

而对于网站的未来,陈强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工作将会围绕着教学开展,比如在线视频,在线教育,甚至教材方面的合作;同时我们还会与被学生选出来的优秀老师合作,开展活动。尽管这是一家商业网站,但是我相信它的社会价值会远远大于商业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