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采访回归,尴尬和惊喜

2007-06-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连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 我有话说

记者正在会展中心大会堂的主席台上,客串港府高级官员宣誓就职。 供图/赵连军

1997年6月20日12点55分,我乘坐的97次列车从广东常平边检站通过罗湖桥进入香港

。清楚地记得,火车通过的那一刻,手机的网络显示马上从中国移动改为“HKTCSLTEL”(香港电讯)。也是在那一刻,列车喇叭里传出了《东方之珠》歌曲。这支歌曲在内地已经听过无数遍了,但当时听到的感觉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激动。

为了通过电波向全国听众实况直播香港回归庆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副总编辑王宴青带队的大型报道组提前10天进驻香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深入香港各地采访,了解市民和社会各界为迎接回归所做的准备工作,在交接仪式现场见证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当然,我们在采访中,也遇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事情。

记者受到的待遇与内地不同。同内地的记者比起来,在香港,记者更像普通市民,没有特殊待遇。

到达香港的当天晚上,我们在香格里拉参加新华社举办的一个招待来港采访媒体的酒会。领导简短的讲话之后是进餐,而且是自助餐,上百人都是端着盘子边聊天边吃饭。当时的内地,记者是很少吃自助餐的,没有椅子坐的自助餐宴更是见所未见。所以,当时就觉得记者招待会是不是有些简陋?

出租车没有发票。22日上午,采访了香港酒业职工总会主席陈荣灿。中午匆匆吃了口饭,下午又去弥敦道采访,体验香港街头的回归气氛。那里的街道正在为庆祝回归进行布置,有摆花的,有扎花车的,一派喜庆的景象。

刚到弥敦道采访一个小时,报道组又来电话,让我马上赶到铜锣湾的SOGO(崇光)店。坐公共汽车时间肯定不够了,我马上叫了一辆出租车。到崇光下车时朝司机要发票。司机愣了半天,后来看我真的不懂,才耐心向我解释说,香港所有的出租车都没有收据。后来我从别的渠道得知,在香港,出租车票是不能报销的,索性就取消了。这也是香港防止腐败、滥用公款消费的一个办法。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得“一国两制”――回到报道组我赶紧报上打车的花费,等着回国后领回同等数额的补助,否则,香港的出租车费贵得惊人,个人承担起来很吃力。我记得好像那一趟下来就是五六十元。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尽管多数情况下乘公交车或地铁,但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出租车花费还要四五百元。

客串了一回香港政府官员。6月20日到香港的当天晚上,吃完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站立式自助餐”后,7点30分我们集体上车赴会展中心参观彩排。

当天晚上安排的是特区成立及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彩排,由港澳办安排记者,主要是内地来的六七十名记者参加。经过严格安检,八点钟我们进入了那一段时间闻名世界的、令人瞩目的会展中心。专门为交接仪式修建的会展中心坐落在维多利亚港边。夜晚的维港,在霓虹灯的照耀下,波光荡漾,美不胜收。金碧辉煌的会展中心里面还能听到零零散散的叮当声――这里的工程还没有完全交工。

大会堂是6月30日午夜举办交接仪式和7月1日上午举行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的地点。港澳办的同志简要介绍了现场的一些设施以后,就请记者担当特区政府官员,上台彩排。记者每人手里拿到一份誓词。台上有4人,分别扮成主持人。大家严格按照整个仪式的程序走了两遍,记者分批上台,举起右手,在领誓人的带领下宣读《誓词》。第一遍彩排刚结束,不知不觉中,罗干(时任国务院秘书长)、鲁平(时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等领导同志已经坐在会场中央。他们看了我们彩排的第二遍。后来,罗干、鲁平等领导同港澳办的同志在座位上认真交谈了一会,可能是觉得现场气氛有些不够,也可能是在彩排中发现了庆祝仪式中其他容易出现的问题,又让大家彩排了一遍。对我们记者来说,这一晚上收获不小,一是进入到了会展中心,二是客串了一把特区政府高级官员,还有就是在彩排中了解到不少特区政府成立庆祝仪式的细节、内幕。

在香港采访期间,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尴尬和惊喜。而通过这些意外的“收获”,我们更加了解了香港,更加理解了“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深刻内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