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水泥屋子走向理想家园

2007-07-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熊彦清 我有话说

皮卡书屋

看过美剧《绝望主妇》的人也许会对其中紫藤小镇每周二的读书会印

象深刻,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主妇们在这一天相聚一处,喝茶、聊天,平日陌生的邻里在一起谈论着《包法利夫人》或女权主义,这样一个读书会,成了小镇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逢日必到,从不缺席。读书会在美国社区文化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被视为社区文化的灵魂。紫藤小镇远在太平洋彼岸,但社区读书会以及各种以社区为单位或者将打造理想社区视为出发点的阅读形式正在中国以各种方式建构起来,形成我们生活其中,呼吸于内的城市里一道别样的风景。尽管这道风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带有陌生感甚至不适感。

三条实验之路

读书会每周四晚上的9点到10点半,对于北京银枫家园的十余名业主来说,是一周当中一个特别的时刻。告别学校和课堂已久的他们,在这样一个时间里重新回归到共同的阅读和讨论当中,并且为书中的某一句话争论不休。始于2006年年初的读书会昭示着一些改变――至少对于这十几名业主来说,一方面读书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共同的阅读和探讨,他们对于自己“社区成员”的身份更加认同。银枫家园的前业委会主任北野觉得,读书会似乎成为社区中的一艘破冰船,正在融化社区里的不和谐气氛,而相比起“破”而言,读书会所呈现出的“立”的效用则更加令人感到惊喜。今年以来,银枫家园读书会所集中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家庭美德指南》的书,这本书分为52个小章节,分别讨论了人类的52种美德,每节之后还有相应的讨论问题,编写初衷就是供一家人共同阅读分享。现在北野将它推广到家庭之外更大的生活空间――社区中,读书会的成员每周阅读和讨论其中的一章。读书会的地点就在北野的书房中,从9点持续到10点半,每次都会由一个成员将今天要讨论的章节朗读一遍,然后便是根据书后的问题交流彼此的看法,当然也常会有跑题或者争执不下的时候,这时作为主持人的北野便得负起将大家拉回正题,使讨论继续下去的责任,而主人的身份则使他还得为大家准备好小甜点和饮料,营造尽可能舒适宜人的环境。

成立读书会的想法萌芽于北野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之时,那段时间业主之间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令他感到痛苦。银枫家园价格不菲,是京城的高档社区,业主也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精英,“但我们的人文环境太糟糕了”,北野说。于是他萌生了创立读书会的念头:“我们无法改造现有的客观存在的居住环境,但是可以改造我们自己的人文环境。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虽然目前读书会的成员并不算多,但北野相信他们的改变会传染给身边的人们,从而改善整个社区的人文气氛。北野和读书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记者前去采访的当天正逢银枫家园的邻居节,业主们在小区空地中共同聚餐,气氛显得十分融洽,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业主大多听说过读书会,并且表示有时间的话也会参与其中。

半公益“图书馆” 除了成人的读书会之外,银枫家园还有专门为孩子设立的小小读书会,由一位全职妈妈利用自家的住所,自发给社区里的孩子读书。事实上,社区内的儿童阅读组织较之成人读书会而言更为普遍,发展也更为成熟,北京目前就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会,如顺义区裕京花园的Kinstar儿童读书会等。皮卡书屋也是其中的一家,不过它和一般的读书会有所区别,这个由4位海归妈妈创办的小书屋,目前以半公益的方式维持运转。

皮卡书屋位于万柳社区生活馆的二楼,走进这间一百多平方米的屋子,只见靠墙一圈矮矮的三层书柜中,满满地放着各种图书:中文的、英文的、立体的、会发光的、能发声的……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屋子中间则是一个巨大的游泳圈,一群孩子围坐其中,书屋的发起人之一胡碧榕正拿着一本英文童书,用标准而柔和的语调给孩子们念诵书中的故事。胡碧榕和其他三位妈妈王奕、罗鸣、宁爱东,都曾经是驰骋美国职场的职业女性,回国后,她们却办起了一个半公益性质的少儿英语图书馆――皮卡书屋。“最初是为自己的孩子办的”,另一位发起人王奕说,她的三个孩子目前都在北京,“在美国的时候,到了周末,我们经常带着小孩到社区图书馆去借书。美国的很多社区图书馆都有少儿区,小孩借书看很方便。回国后发现这样的地方不多,尤其是英语儿童读物不多。凭个人力量去买,一方面价钱很贵,另一方面一本书小孩可能看了一阵子就不再看了,或许不感兴趣了,就需要新的图书,旧的书就变成一种浪费了。所以我们几个商量干脆办一个图书馆,把资源利用起来。”王奕她们自己掏钱购买了许多英文童书,这些图书大多是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购买,而选取的则都是国外的经典儿童读物。

2006年1月10日,皮卡书屋正式开张了。没有任何经验的4位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宣传自己的小书屋,只好站在隔壁的超市门口散发简易的传单和气球,“不过第一天就有不少人过来看,有的家长看了之后特别高兴,说她为孩子找这种类型的图书馆很长时间了,现在终于找到了。”胡碧榕回忆起创办初期的经历时掩不住言语中的兴奋。尽管创办的目的并非为了盈利,但为了维持书屋的运转,她们不得不采取收费的方式,孩子们通过办理年卡的形式入会,最初是一年500元,现在则上涨到800元,办理年卡后既可以在皮卡看书,也可以借回家中(目前规定一次可以借阅4本,借期为3周)。会费除了支付房租和人员工资之外,大都用在不断增添新的图书上,现在皮卡书屋已经拥有了近万册图书,中英文各占一半。除了周一闭馆调整之外,每周二到周日六天时间,从早上10点半到晚上8点,你都可以在皮卡书屋看见丰富的阅读活动,早上和晚饭后是故事会,晚上7点还有视频播放,胡碧榕她们专门请了英语优秀且有幼教经验的老师来为孩子们朗读书中的故事,开展儿童英语教学。

王奕这样理解她们一手创办的这个小小书屋,“它不是壁垒森严,让孩子们望而却步的藏书楼,它是融英文语言,爱心教育和健康娱乐为一体的儿童英语世界。”而社区交流功能也是她们极为看重的,来皮卡看书的孩子和家长多为万柳或周边社区的居民,平日这些孩子除了上学之外都是一个人待在家中,现在皮卡成了他们在学校之外和同龄人交流最好的平台,而和同伴们一起阅读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率。其实不光是孩子,很多家长也是在皮卡认识的。经常性的party或是参观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走到一起。书屋入口处的墙上贴着一些活动的图片:着装奇怪的万圣节聚会、圣诞老人和小朋友们的大party、还有复活节的寻蛋活动、参观面包厂、参加夏令营……参与者的脸上莫不是一片灿烂笑颜。“一个成熟的社区不能只有硬件,软件却跟不上。社区需要多数人参与其中,给人以归属感,皮卡也希望为这些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提供平台。”

4位妈妈目前并不居住在万柳,但她们还是选择了万柳作为皮卡书屋的落脚点,“万柳是一个大型社区,符合一个社区图书馆建立的要求。在美国,一个社区图书馆一般是为拥有两三万人口的社区服务的。大型社区需求会比较旺盛,我们的图书也能得到更高的利用率。”之前有朋友建议她们将书屋开设在外国人和华侨聚集的社区或CBD地区,因为那里更能接受这种形式的图书馆,会费也可以定得更高,但胡碧榕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像那种高档社区的家长有能力有渠道购买优秀的英文童书,相比起来,还是这边的社区更需要这种公共服务。”

现在4位妈妈又在劲松开了分馆,会员也发展到400多位,她们笑称要在北京的东西南北都开办这样的图书馆,但事实上开设的越多,她们需要投入的金钱和心血也越多。目前的会费还远远不够应付所有的开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的,那时候就好了。”胡碧榕总是微笑着说话,她觉得为皮卡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新颖的社区书店  皮卡书屋正在成为住在万柳的孩子们放学后或周末向往的乐园,而对于居住在北京东南万科青青家园的人们来说,到读易洞买书、借书甚至是喝茶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读易洞书店位于万科青青家园的商业街一角,它有着和大多数书店不一样的营业时间――下午两点至晚上十点半。店主丘小石解释说这是因为书店是面向社区居民的,下午老人开始出来遛弯儿,从小区里的学校接孩子放学回家,顺便到读易洞坐坐,孩子们围坐在书店外长廊里的大木头桌边写作业,画画,甚至在木头桌子上刻上“到此一游”,老人们则四处瞅瞅书店又有了什么变化,或者是长廊里又在展览哪位业主的书法作品。晚上的读易洞则更为热闹,下班回来的人来询问自己要的那本《伤心咖啡店之歌》是否到货,或是从书架上找到一本心仪的书带回去躺在床上慢慢欣赏,心情好又有时间的话,还可以泡壶普洱坐在书架边的沙发上细心品味。

丘小石和阮丛夫妇的家就在读易洞对面,他们家里没有书房,“读易洞就是我们的书房,而且更大,更开放,更有趣。”初次来到读易洞的人可能会觉得眼花缭乱,并非因为装修(这里的装修是简单而温馨的),而是因为读易洞实在不像一个传统的书店。小石夫妇赋予了这里无穷的可能性:你可以按照9折的价格将喜欢的书带回家,入会后则可以定价的173将书带回家借阅三周,入会“费”则是一本自己的图书;假如花上40元,你还可以在一个月内不限次数地在店内阅读,一边啜饮着免费的柠檬水。如果你在年初走入读易洞,还可以看到书架上贴着“好看的”、“不知道好不好看的”、“可能好看的”甚至是“糟糕的”这样的纸条,当然这样的分类方法现在已经被小石夫妇所改进,换成了稍规矩一点的“随笔”、“健康”、“旅游”等门类。门外的一条长廊被命名为“朗廊”,除了供小朋友们写作业之外,还不定时举办一些设计、艺术类的展览。

丘小石说开书店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搬到万科青青家园以后,这种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做地产广告的丘小石为许多房地产项目设计过广告,他发现广告和现实中的社区的一大差异在于,现实中的社区缺少“社区的气氛”,仅仅是一堆水泥房子而已。“开发商可以卖完房子走人,不管社区的发展,但作为业主,我们还是有责任来建设属于自己的社区文化的。社区书店可以给社区带来一种感觉,我们从一开始做书店就知道,这个书店不是拿来盈利的,完全是拓展个人兴趣爱好,同时给社区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妻子阮丛在小石的怂恿下辞了职专门打理书店,而小石也将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书店上。现在读易洞不仅仅是小石夫妇的书房,也成了万科青青人的书房,在读易洞门口贴着一张大大的纸,上面写的竟然是“鼓励涂书的书店:可在借阅图书上任何地方批注,留下感言、评论或其他”。小石试图以这种方式建设一个真正属于社区读书方式的分享书店――相识或陌生的人们在书中相遇,在阅读中对话,分享彼此的感念。

丘小石正在策划新的点子,“每周办一次‘书店经营体验’,比如周末的一天,读易洞就交给一位愿意参与的邻居义务照管。自己在里面想吃吃,该喝喝,读书更随便!”

星星之火的燎原之路

在北野组织读书会之前,银枫家园已经有其他业主举办了类似的读书会,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北野认为,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令所有人感兴趣的主题。尽管每周选取的非经典即名著,但众口难调,有些业主在参加了几次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讨论之后,便对读书会敬而远之了。因此,读什么和为何而读是社区读书会从成立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面对的问题。今年最后一个星期四,银枫家园读书会将合上《家庭美德指南》的最后一页,下一步要读什么,北野他们还没有统一的答案。而作为召集人,北野还有一些其他的烦恼,身负繁忙工作的业主并不能保证每次都准时出现在他的书房里,而有时又会有不速之客的突然到来,成员的频繁变动对读书会来说造成了不少问题,使得大家常常无法按照原定的进度进行。

皮卡书屋面临的则是另一些问题。胡碧榕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不少家长打电话给她们,希望能够开办皮卡书屋的连锁店,这里面还包括青岛、大连等地方的热心妈妈们,但当被告知目前书屋的盈利情况时,大多数家长们都退却了。“本来社区图书馆应该是公立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现在我们以一己之力来做这件事,维持起来实在是不容易。”尽管叙说的语气很平静,胡碧榕的声音里还是透露出一丝无奈。事实上,目前一位会员800元的收费对于维持书屋来说远远不够,但很多家长还是觉得难以接受,社区图书馆的理念也并未深入人心。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带着孩子来看书的王女士就表示800元实在是太贵了,“800块钱只能看看书,听听故事,还不如去上个学习班呢。”“创办时,我们打听了很久怎么办图书馆,了解到图书馆是国家事业单位,不能注册,只能到工商注册一个企业,但作为企业也就意味着要交很多营业税。希望政府能够对这样的图书馆多一点扶持吧。”王奕说她们正在努力注册为民政部下属的机构,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成本,降低会费,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皮卡书屋来。

经营的问题也是丘小石夫妇所要面对的,目前读易洞自身的经营状况良好,但读易洞的成功使得不少人纷纷打电话给他们,希望得到他们帮助,在自己生活的社区中也开办一个类似的书店。热心的丘小石夫妇也着实跑了不少地方,帮助那些有心开办社区书店的人们分析他们所在的社区是否具有开书店的充分条件,结果却并不令人乐观。书店经营困难是普遍现象,读易洞能有近日的成功则依赖于特殊的条件,万科青青地处郊区,相对封闭,很多业主进城买书不太方便,网上买书也不能送到五环外,所以读易洞就有了稳定的客户源。但这种地理优势是难以复制的;即使像读易洞一般经营成功,盈利也并不丰厚,盈利部分无法负担高昂的房租,而像丘小石他们一样能够购买下开书店所需商铺的毕竟是少数;社区成员的构成则是另一大问题,社区书店选购图书不可能面面俱全,只能针对社区内成员的喜好而定,但是像万科青青家园一样,业主的教育背景、阅读兴趣相对比较接近的社区也仍然是少数。生活在合适社区的合适家庭成了读易洞这星星之火蔓延开来的必要条件,而这样的概率毕竟是太小了。不过,在采访结束时,阮丛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家庭,或许新的火花就将擦亮了。

做为灵魂的社区阅读

社区作为一个新的生活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的基石,社区文化和社区公共生活又是社区的灵魂所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在19世纪末就对社区的特点做了概括,他指出,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它强调人际之间有着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关系,而社会的特征则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松散的人际关系。

在采访中,无论是北野、王奕、胡碧榕还是丘小石夫妇,他们提到最多的词竟然都是“参与”、“交流”、“共建”,社区阅读区别于个人阅读行为的要点也正在于它承担了建构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的功能和责任,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服务机制。一拨拨猛烈的造楼运动带给我们的只是房子,通过交流和参与带来的才会是家园。读易洞的名字缘自丘小石家乡四川富顺的读易硐,那本是清代学者段玉裁在富顺主持学易书院时的书斋之名。安宁温馨的小镇,熟识融洽的邻里,弥散的书香,这或许就是这些社区阅读的推动者希望带给我们的图景――家园的模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