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繁荣要警惕百家争“名”

2007-07-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江西省宜春市 刘京平 我有话说

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和《庄子》而出名的“学术超女”于丹,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饱受了非议,甚至有人宣称“让于丹闭嘴”。近日,《解“毒”于丹》《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以及《当〈论语〉遭遇于丹》等批驳于丹观点的新书使反“于丹现象”再次掀起高潮。

其实,作者、读者与文本之

间,向来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一切阅读对于作者的创作原意而言,都可能是误读。所以,谁最有资格来代言经典原著?谁又有资格剥夺于丹、易中天等“学术明星”解读的权利?文艺鉴赏理论告诉我们,作品问世之后,“作者已死”,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参与文本的二次创作,通过阅读完成对作品的独特诠释。任何一个读者,都会在解读作品的时候,染上自我的色彩。

百家讲坛不过是一档文化娱乐节目。学术明星们的讲解,只不过是他们个人的看法或见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观众可以接受,也可以怀疑。不会有人以讲座内容为题,来考你,来淘汰你。主讲人只不过是把经典的东西,以老百姓能接受的娱乐化通俗化方式传播出去,这违反了哪家的王法呢?如果观众以此为导读,以此为起点,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悟,激起看经典的欲望,应该说,这是非常好的文化普及形式。《百家讲坛》开播以来400多个学者的讲述,客观上已经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术明星不仅不必打倒,《百家讲坛》不仅不必停播,而且在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弘扬。试想:如果有更多的民众能够凭借广泛深入地阅读和思考,达到“给我一个讲台,我能搅动中国”的程度,这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局面?

当然,学术明星不是完人,他们也会有知识的盲点。对他们的讲座内容,可以质疑,可以争论,可以讨论,但应该着眼于建设着力于繁荣。不能怀着酸葡萄心理,搞泼妇骂街,以“百家争鸣”为名行“百家争名”之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