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个人遭际总关群体记忆

2007-07-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杨 我有话说

炎炎夏日,一场大雨可令气温稍降,股市的些微涨跌却能引发千万颗心脏更为剧烈的起伏跳动。同窗外的雨点和上涨的股票相比,阅读是生活的必须吗?阅读一定得是与我们对现实财富的追逐相关才有用吗?可以想见,答案见仁见智,而阅读,从来就是私人的事情,有时是需要耐心和状态的。

说读《海德堡岁月》必得有

耐心和状态,并非暗指其晦涩难啃,有着科学家、外交官和作家多重身份的德国文化评论家尼古劳斯・桑巴特在这本准自传中,用流畅生动的文字记录了自己“问学”海德堡,扎在典籍和学人堆里的经历,除了对人对事的具体描述,亦不乏对“海德堡精神”的思索,当读者的视线在书页间盘桓,内心也会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驻足良久。

人在历史中永远是决定因素,由个人遭际总能窥见历史的某一面。多年执着关注梳理文坛故人往事的学者李辉在《封面中国》中调整视角,从1923年-1946年间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着眼,按年代顺序对《时代》原文摘译解读并与当事人回忆内容相对照,由人及史,换个方向看中国。民国时代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则用自己亲历的“上海往事”――《银元时代生活史》巨细无遗地记录了上世纪初沪上“人”的生活,于细节掌故中将时代记忆定格在纸上供后人重温。作家叶兆言的《陈旧人物》中,从康有为、梁启超到齐白石、张爱玲个个都是常读常新的现代文化大家,书中篇章是写人也是谈艺,更有作者对彼时斯人的淡淡神往与怀缅。《瑰宝》是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半个多世纪前的成名作,写的是上世纪40年代一段穿越东西方地域与文化的跨国恋情,自然也将用小说的方式串连起当年往事,由于这部作品的自传色彩,令书中那些让人身临其境的时代背景宛若昔日重现。

书评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书评才算好?《读品2006》中的书评未必是典范,但这些年轻作者对待阅读的态度以及笔下的锋芒才情都不落当下书评写作为人诟病的窠臼,其诚意难能可贵。在诗意淡薄、评论疲软的今天,城市建设与改造令那些承载城市历史印记与文化斤两的所在每每濒危,日本城市规划与历史保护专家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中讲述的日本民间保护老城街区的故事对当下热火朝天建设中的中国启发多多,犹记得新华社记者王军写北京旧城改造的《城记》,两书对照令人感慨不已。

曾因“夹边沟”系列小说为评论界关注并触动读者心弦的作家杨显惠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对人性的清醒、自省姿态,他的小说集《定西孤儿院纪事》延续了这种姿态,22篇短篇小说均以上世纪60年代前后甘肃定西孤儿院为背景,为搜集素材作者曾多次前往甘肃探访当年的亲历者,用朴实、冷静的笔触写下昔日“孤儿”们的故事,不矫情不评判,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年从事动物题材小说写作的沈石溪则在“沈石溪动物传奇故事”系列中异常传神地用《罪马》、《虎女蒲公瑛》、《藏獒渡魂》等荡气回肠的动物之间或者人与动物的故事将兽性(此为褒义)形诸笔端,其中甚至不乏人性缺失的美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