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孟宪实:珍惜历史资源就像保护大自然

2007-07-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丁杨 我有话说

从今年五月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专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孟宪实教授显得异常繁忙。由他主讲的《贞观之治》在央视“百家讲坛”开播,据此讲稿基础编选的新书《孟宪实讲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身书市并销量看好,此外,接连不断的读者见面会、媒体采访乃至网站在线交流都为这一轮“唐史热潮”

推波助澜,就连他开张不过一个多月的博客,点击量也已将近90万……从史学界、大学课堂到电视荧屏、公众视野,他正体会着“出名”的五味。

“明星该怎么定义?是社会知名度高就是明星吗?毕竟,不是只有明星才有知名度。我因为参加‘百家讲坛’而为更多人所知,这很正常。”说到出名,孟宪实有些不以为然。事实上,记者面前的他也并无太多所谓的“明星味儿”,言谈间既有东北人的直率,也不乏历史学者的严谨。忆及当初跟“百家讲坛”的合作,他觉得颇有几分偶然,去年年末播出的《玄武门之变》反响不错,于是今年又录了《贞观之治》。

在节目录制现场讲唐史和在课堂上授课差别很大,孟宪实分析,这是由受众因素决定的,大学生听课有专业要求,但现场观众没有,“课堂上,学生希望我多讲一些内容增加信息量,而面对现场观众我要是讲得太多,他们就不容易消化。比如,课堂上讲到一个历史问题,可以列出两种或更多观点,但要在‘百家讲坛’现场这么说,观众就晕了。我讲晋阳起兵,提到有‘李世民首谋论’、‘李渊主谋论’两种看法,历史不该是一家之言,我希望现场观众能对此有深入思考。讲完之后有位老太太问我,‘你讲两个版本,我信哪个呢?’”观众的需要决定了他的讲述方式。由此,他甚至觉得诸如“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不妨依据观众文化素养的差别分出更多层次来,“有的是面对普通受众的,有的是面对具有一定历史功底的专业受众的。这样也许会慢慢促使一部分观众在看完节目之后去读书,进而树立基本的史学观念。这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帮助”。

孟宪实告诉记者,从电视节目讲稿到正式出版的《孟宪实讲唐史》,其间并非单纯的整合。在编选过程中,他对讲稿进行了仔细整理,令体例更符合出版要求,同时配上多幅与书中内容相关的文物、风景图片。此外,由于节目播出的考虑,很多已录好的内容并未跟电视观众见面,这些部分也收入该书,给读者更完整的感觉。对于当下图书市场历史读物火爆的现象,他觉得其中有“虚火”的成分:“历史怎么可能成为大众话题?只能说它一时受关注而已,是媒体在起作用。”“书店里历史专业图书和通俗读物很多,但真正兼有学术内涵与可读性的‘中间读物’仍然欠缺。”他认为,很多专家未必愿意写“中间读物”,也未必能写得好看。像《万历十五年》那样又好看又专业的历史读物实在是太少了。

对于历史剧来说,很多时候“正说”似乎同收视率难以兼顾,孟宪实觉得这很自然,“要么历史剧不承担任何传播历史知识的责任,就是纯粹的影视作品,不必有正剧或戏说之分;要么主管部门出台一个标准,何谓正剧?何谓戏说?这样影视剧的制作就有规矩可循。”他由此感慨,历史题材影视剧制作方还是要有一些历史责任感,“除了收回成本、盈利及娱乐大众,是否也要尽量避免污染历史?我们的历史资源其实是有限的,如同自然环境一样,要多加保护细心珍惜”。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