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网络文学空间

2007-07-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武汉市青山区 陈斌 我有话说

作家张炜最近在接受记者访谈时,针对网络文学的问题说,其实文学写作无非是这样:用文字组成意趣,它一句话的巧妙,思想的深邃,着一字而牵连大局――这一切都得慢慢想才行,要一直想好了,再记下来。这个过程太快了不行。速度快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催促和破坏思想了。(6月26日广州日报)

至今仍旧坚持用

纸和笔写作的张炜,虽然一面对网络文学的优点予以谨慎地肯定,但另一方面对这种浮燥的文化则表现出了极大的隐忧,甚至觉得这种浮燥之气会损害断送文化。可以想象得出,在一个严肃作家的眼里,文学就像是他们怀里精心呵护的襁褓,他们不但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容不得别人对文学的肆意变换,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写出那些深刻作品的重要因素。当然,这只是站在他们自己审视文学的角度。

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社会的怪胎,文学的异端呢?从当前来看,网络文学确实有点像那些易碎的花瓶,肤浅,粗糙,有的甚至还带有一些无厘头无理取闹的味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网络这种带有“草根”特色的平台,第一次真正消除了写作与阅读的门槛,将平民写作推向了社会文化传播的前台,自然也造就了一批“草根”特色的网络作家群体。确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太过稚嫩也不可能流传千古,但谁又能否认,这种肤浅折射的不是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呢,就不能给人们以自娱自乐呢?

有一点应该没有疑问,那就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学,必然是深刻与肤浅相伴,否则,全都深刻也就没有深刻,全都肤浅也意味着没有肤浅。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性的肤浅,文化才可以朝着深刻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文学从来都没有拒绝肤浅,因为文学本身就具有无所不具的包容品质,包容也是文学不断发展繁荣的前进动力。试想,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没有停留在甲骨文时代,而是一路走过了竹简、帛、纸,毛笔、钢笔乃至现在的电脑。这些写作工具的进步变化,究竟是促进还是损害了文学的发展呢?

文学需要坚守,但坚守并不在于工具的改变,也不意味着就要将那些肤浅的网络文学赶尽杀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