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进行时

2007-07-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强 我有话说

《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的分水岭也许是一个征兆,预示着未来的城市将不再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或是一幅理想中的图景,诸如现代化、财富、人际关系或是繁华、自由、宜居。

城市之外还有海

6月27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表示,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并把这一年视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而此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佐治亚大学的专家小组早把2007年的5月23日定为城市化的标志日,因为根据他们的统计,这一天,全球城市人口为33亿399万2253人,农村为33亿386万6404人。虽然很难确切地定义城市化的含义,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早期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类似《资本论》里描述的“羊吃人”式的圈地运动,而今天的城市化显然是一种主动追求新生活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有一个基本定义,“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基础上的定义,而从环境形态来考虑,生活在非人工环境中属于原始社会或游牧社会,生活在半人工环境中属于农业社会,而所谓城市,则基本上是人工环境,人的聚居程度越来越高,离自然与天籁则越来越远。如果只观察人之外自然物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所展现的直接后果便是城市这种庞大的系统人工环境越来越多地取代自然环境。人口聚居到城市,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每个个体的边际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但事实上我们却感觉自己的空间无比广阔,因为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有人与人之间更为复杂也更为冷漠的关系。

似乎像一个骗局,人把自己放到自己所创造的庞大存在之中,去享受权力、金钱及其他所带来的满足与娱乐。城市是个聚宝盆,城市化便是让人口转化为更多财富的聚人效应。据世界观察研究所说,目前全球约10亿城市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占当下城市总人口的1*3。30年后,全球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60%以上,亚洲、非洲和拉美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但90%以上的城市贫民仍然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城市是一个庞大的能源消耗器和资源转化器,城市化更重要的功能只是转化财富,而非创造财富。在强调人口迁徙方向和工作方式变化的同时,美国《世界城市》一书还认为,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同样是城市化不可忽视的一面。也就是说,城市化意味着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随着城市人口半数的突破,城市化生存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本身是复杂的系统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足够的人来聚居,似乎并不存在容纳的上限。而如今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步地走向这个上限,究竟什么样的比例是个合适的比例,这个宏观的问题虽然跟个人无关,但无论原住民、边缘人还是新生代,在巨大的变动中面对的都是一种跟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秩序。环境的陌生化与人际的陌生化让人感到危险,既有的生存经验只会带给人麻烦,人们的生活圈子逐渐缩小,而后又不得不突然膨胀。旧有的价值观正在退位,而新的价值观还是一片混沌。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城市的管理者也未必清醒地了解自己的辖区,城市,像是一头随心所欲的怪兽,玩弄它的居民于股掌之间。

城市的核心究竟是人,还是物质化的环境,是城市化生存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每个人更经常询问的,则是城市与自己是否融洽无间。原住民总希望城市按照某种自己熟悉的模式固定下来,边缘人则在寻觅城市可把握之处以使自己融入其中。城市化的动态与城市的静态是惯常的理解方式,实际却已恰恰相反。《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的分水岭也许是一个征兆,预示着未来的城市将不再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或是一幅理想中的图景,诸如现代化、财富、人际关系或是繁华、自由、宜居。占了上风的城市将继续处于进行时,由所有身在其中的人共同推进,也公平地分到每人一份的困惑、烦恼和痛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