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兴趣和需求出发是最重要的

2007-07-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淑娟 我有话说

汉语是中华文化瑰宝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丰富的词汇、多变的使用方法和幽默、诙谐以及丰富的含义是其他语种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汉语被认为是世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也是世上最富魅力的语言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学习汉语。如何让外国人加快加深了解和体味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又好又快地掌握汉语,使用鲜活的汉语词汇,将汉语更广地普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是摆在我们对外汉语出版界,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时代重任。

学习汉语同学习世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都是首先从兴趣和需求出发的。70年代学习英语的人也许还记得,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本叫做《妙语连珠――常见常听的英美口语一千句》的书在国内卖得相当地火,几乎是学英语的人必备手册了。这本书之所以能够畅销,一个原因是当时英语类的图书少之又少,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广播英语图书和英语学习杂志之外,几乎难觅到像这一本生动、实用的书。其实,它也不过是收集了一些短语和十分常用的口语表达,但看到书里面那些句子时总给人一种非常有趣,且十分口语化的感觉,勾引得你很想去学、去背、并找个什么机会炫一下的感觉。如:“ants in one’s pants”直译就是裤子里的蚂蚁,意思是“坐立不安”;“you ask for it”直译是你要的,意思是“你自讨苦吃”;“give some one a black eye”直译是给某人一个黑眼圈,意思是“打某人一顿”;“Wall shaveears”意思是“隔墙有耳”等等。有些表达与汉语的成语不谋而合,有些则与汉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汉语中词汇与表达的生动性一点不逊色于英语,反而更加丰富、有趣。只是我们总是对它们太习以为常,以至于视而不见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我们身边的语言,就会发现,像“背黑锅”、“白眼儿狼”、“车轱辘话”、“耳朵根子软”、“滚刀肉”、“忽悠”等等这样的词语表达比比皆是,多得数不胜数。这些词既生动,又形象,让人一遇见就忘不了,同时也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如果你问老外什么词学得最快,他们的回答一定会令你大吃一惊,那就是粗口。其实这很自然,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学习任何语言首先都是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入手的。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他的孙女小学二年级去美国时,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她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Let’sgo”;而我的一个外国朋友来工作,第一句学会的就是“你好,请进,请坐”。可见,每个人学习语言都有自己的环境和需求。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接触外国人,他们中有的汉语说得很棒,有的只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常用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在国外获得了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他每次说话,总是显得那么文绉绉的,不时地还蹦出几个老掉牙的古董词来,让人听了感觉他还生活在孔夫子时代,就差加上些之乎者也的后缀了。也许是人家要显示他的中文功底才如此吧。不过,我听着总觉得有些别扭,毕竟都21世纪了,语言也发展了,再把古书上的词用到日常口语中来,不免有些滑稽可笑的味道了。而我遇到的另一位外国老兄则不同,虽说他的汉语水平不高,可说出话来绝对令人吃惊,不知他底细的人绝弄不清他的中文底子到底有多厚。人们问他近来如何?他会说“马马虎虎”。人们问他想吃什么?他会用特别地道的中国人的方式回答你说“随便”。在我看来,两个人同是外国人,汉语水平虽有天壤之别,但是,我更喜欢第二位老兄的中文,因为他说的汉语更地道,更具生活化,更给人以亲切感。

其实,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应该是学用结合,不仅学习书面用语,更要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目前国内的汉语教学还存在着某种学与用相脱节的问题,如同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样,大部分学生还存在口语表达上的问题。因此,有些外国学习者反映他们在课堂上学的与他们在生活中听到的存在着一些距离,有的人干脆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外学习上,一头钻进胡同,向老百姓学习去了;还有的为了丰富语言知识,学起了相声、小品、歌曲、戏剧;还有的干脆交个中国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这种方式无疑拓宽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渠道,扩展了他们学习中文的视野,丰富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汇量,强化了他们的口头汉语的表情达意能力。我们常说,语言不是光凭学就能学出来的,更主要的是用出来的,任何语言都是如此。课堂上学,是学规范的用法,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课下学的则是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其实,反过来想,我们的一些教材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增加一些鲜活的元素,特别是在口语课程的教材编写上,应该融入流行的语言辞汇,也就是时下的流行用语,以强化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学任何语言都离不开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背景。汉语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老外夸你,你对他说,“别给我戴高帽子了。”想必那老外听后一定是一脸狐疑,他心想,自己手上并没有高帽子啊,怎么能给你戴呢?!在西方,戴高帽子的不是小丑就是高级大厨;而在中国,古代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才是“高帽子”。“戴高帽子”的意思是对某人说恭维话。像这样的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多得很,如果能把这些融进我们的教材中不是很有趣的学习内容吗?

另外,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就是称谓词了。英语中的称谓词很简单,几个单词就能全部解决问题。而在汉语当中则分工细致,像叔叔、伯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等一大堆,数都数不过来,别提记住它们了,着实令老外们头疼。从这点来看,学汉语的确不容易,想要弄清人物的关系,真非易事。所以,适当地在教材中穿插一些语言文化背景和知识点的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与人交流。人们除了需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外,也需要通过语言的魅力去感染他人,增加相互的感情和理解。一句贴心的话,能给身处困境的人以温暖,一句幽默的话能打开尴尬的局面,一句中肯和机智的话能化干戈为玉帛,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