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臃肿”的伏尔泰

2007-07-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鲁进 我有话说

 在国图查资料,读到徐志摩先生为他所译的伏尔泰《赣第德》(今通译《老实人)作的序。序中称伏尔泰为“18世纪最聪明的,最博学的,最放诞的,最古怪的,最臃肿的,最擅讽刺的,最会写文章的,最有势力的一个怪物”。

志摩先生文采飞扬,一下子轻轻地抛出八个词形容伏尔泰。我看到“最臃肿”时愣住了

。好在已经约好第二天在北大和一个很博学的朋友会面,决定向他请教。

我们在北大一个不起眼的小餐馆,吃着他喜欢的臃肿的饺子。我看他吃得差不多了,才诚惶诚恐地拿出印好的那篇序言给他看。

――你说这“臃肿”是什么意思?

――“臃肿”你还不懂吗?

――可是伏尔泰并不臃肿,他像面条一样瘦!

朋友想了想,说大概指的是文风臃肿吧。我又一愣,一时反应不过来,问他有没有文风臃肿这种说法。他显得有点尴尬,因为志摩先生不会错的,他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用词习惯,我们应当首先怀疑自己。我再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对,因为伏尔泰的文风,无论如何说不上“臃肿”,他从来都是以文笔简洁明快,精炼犀利著称。说他臃肿,就跟说鲁迅臃肿一样不通。朋友很厚道,说一定是印错了,印错了,尽管这样说对编辑不大恭敬。我告诉他国图有的所有版本我都查过了。

我突然想起一首登在一份法国18世纪文学论刊上的讽刺伏尔泰的打油诗。那首诗很不厚道,攻击伏尔泰涉猎各样文体,却十分肤浅,也有些不雅的词不能在这里翻译出来,但是因为诗里提到伏尔泰如何奇瘦无比,不小心就想起来了。我凭记忆大致把它译出来顺手写在餐巾纸上:……3他像吊死鬼般干枯4但上天作为补偿4赋予他精神的丰富4……4他既得天独厚4拥有多样才艺4他自然可以4只有一张小脸4没有腿肚,鲜有身体

朋友很够朋友,笑了,尽管我觉得译出来没有原文那么好笑。他又有了新发现:“志摩先生当然知道伏尔泰长得不臃肿,他肯定看见过伏尔泰的画像;再说,你看上下文,都是和他的学识和才情有关的,不可能突然说到长相。”

这话有理,我们都奇怪为什么没有早想到这一点。不过,我还是想不通“臃肿”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朋友反应快,他说,伏尔泰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你要是有幸看见一卷卷的《伏尔泰全集》,能不觉得臃肿吗?我想这个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尽管这想法更可能来自一个观望书架上《伏尔泰全集》的人,而不大可能来自一个体会到伏尔泰明快简洁文风的读者。可惜没法到志摩先生那里去问个明白。

除了“臃肿”一词之外,我对这篇短短的序言还有不少问题。比如说“古怪”,如果是指性情怪僻、特立独行,那么用在卢梭身上倒更合适得多。伏尔泰在18世纪的法国、甚至欧洲的上层社会,都是很入流的人物,他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和风尚,具有很敏锐的感知力,所以他的作品,尽管说不上独特,却很有影响。他抨击时弊,可是并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而且讽刺是法兰西文学普遍的特点之一。志摩先生认为伏尔泰古怪在什么地方?他没有说,我只能猜,大概因为他很杰出,称得上是怪才吧。

志摩先生还认为在中国只有陈西滢有上承伏尔泰法统的一线希望。我很不喜欢去比较谁比谁更伟大之类的问题,而且陈西滢先生的文章我也很爱看,不过伏尔泰与陈西滢的文风和性情,可是很不一样的。当然,志摩先生既喜欢伏尔泰,又喜欢自己的朋友陈西滢,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喜欢的人比较相像。

志摩先生还把《赣第德》称为“西洋来的《镜花缘》”,当然他并没有像一板一眼的学者一样去证明像在哪里。不知道读过这两部作品的读者有否同感,是否像我一样有些迷惑。不过,作为才思轻灵的作家,他的用意恐怕是借用《镜花缘》这个名字,把《赣第德》比作一面镜子,能照出某些他所憎恶的、“满口仁义道德的”、“叭儿狗冒充狮子王的”人的丑态。

志摩先生的序言最早载于1925年11月7日的《晨报副刊》,译文陆陆续续一直到1926年12月13日才连载完毕,全文1927年在北新书局出版。那时中国熟悉伏尔泰作品的人,仅仅是凤毛麟角,伏尔泰三天写成《赣第德》的说法,在西方还是广泛流传的神话。但今天读到此文的读者不可以不知道,当今法国伏尔泰研究界已有清楚的证明,这不是事实。而且,那种几天完成一部杰作的传闻,对人们的著作和生活,总归不会有什么指导意义。

志摩先生这篇序言很引人入胜,因为它不像正统文学史那么一本正经,所以短短一篇文章就引发了我这么多拉拉杂杂的话。拙文中的种种问题,已经不可能向他讨教,但是徐译在80年代后又再版了两次,也收在《徐志摩全集》中,想必有一定数量的读者,愿以此短文和他们切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