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媒体链接

2007-07-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国书业跳出销售逆增长怪圈销售实物量增长 人均购书量回升

新闻出版总署新近发布的2006年新闻出版业统计数据昭示,2006年中国书业的一个突出亮点,即在书业纯销售金额首次突破500亿,达504.33亿元的同时,书业纯销售数量在连续几年下降后,终于转降为升――当年销售数

量达64.66亿册(张、份、盒),同比增长2.06%。中国书业终于跳出了困扰多年的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逆向增长的“怪圈”。中国书业连续几年受到的来自业界和社会的关于“书业销售的增长仅仅是缘于书价上升的金额增长,读者的实际购书量在下降”的责难,终于得以缓解。2.06%的增长虽然增幅偏小,却使中国书业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销售实物量增长,这一变化已为业界期盼多年。

销售实物量的增长,还带来了全国人均购书数量在“十五”后3年连续下降后的首次增长: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末全国人口计算,当年全国人均购书4.92册,比上年增加0.07册,人均购书金额为38.37元,比上年增加0.65元。(中国图书商报)

中国出版政府奖启动

记者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活动日前正式启动。该活动评奖范围包括出版物、出版单位和人物,设立出版物奖、先进出版单位和优秀出版人物奖,奖励数额共计200个。其中出版物奖为100个,包括图书奖6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奖20个,印刷复制奖10个,装帧设计奖10个。先进出版单位奖50个。优秀出版人物奖50个。参评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期间为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凡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个人及近5年内有上述行为的单位,不得参与评选。出版物奖的申报时间截至8月10日。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申报日期截止到8月20日前。(新华社)

《变形金刚》“逼退”《南京》

两部均由美国人拍摄的影片,在中国的遭遇却截然不同。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在上海仅上映一周,便被呼啸而来的美国大片《变形金刚》“逼退”,黯然离场。记者调查发现,上海数十家大小影院早在7月的第二周放完最后一场便停映了《南京》。据了解,《南京》仅在京沪大规模放映,在北京仅放了4天,而这部再现70年前南京遭遇大屠杀浩劫的影片甚至无缘南京,江苏地区只有无锡拥有一个拷贝。一位影评人尖锐地指出,不少影院“太看重票房,什么片子赚钱就放什么,但却忽略了一点――电影院不仅仅是单纯的经营场所,也负有向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重要使命”。一位网友称:“《南京》是最恰当的‘爱国主义教育’,可我们却轻易地放弃了。”(人民日报)

多家报纸改行变“教辅”少儿报纸阵地不断萎缩

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仅引得教辅图书“高烧不退”,就连许多报纸也纷纷改行变身为教辅读物。由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传媒发展研究所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我国首部报业蓝皮书指出:在报纸纷纷调整定位的过程中,教学辅导类报纸出现过热趋势。2005年和2006年,有12种报纸由其他类别变更为教学辅导类,占两年中全国报纸变更总量的12.1%。

在教辅类报纸发展过热的同时,近年来,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服务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报纸,却因多种因素不断萎缩,纷纷改办其他类别报纸,如《现代育儿报》改为《广周刊》、《中学生科技报》改为《青年周末》、《小龙人报》改为《小龙人学习报》、《教科导报》改为《生活服务导报》等。教辅类报纸的过热和少儿类报纸的萎缩,除了引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的削弱外,还意味着报业自身放弃了对下一代报纸读者的争夺,这对于报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一个重大的隐忧。(北京晚报)

游戏动漫产业发展要走两条路

记者日前从ChinaJoy“2007中国数码娱乐投资发展论坛”上得到消息,新闻出版总署有关管理人士表示,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方面,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企业已经有过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集中在业务上市、异业合作、寻找风险投资等方面,且成功的主要是大型企业,要发展中国游戏动漫产业,还需要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崛起。他指出,投资不仅要向远看、向外看,也要向内、向身边看。网络游戏只是网络出版的一种,而传统出版产业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有形、无形的资源。因此,网络游戏这样的新兴产业应该积极考虑如何与传统媒体对接,两者如何融合,如何使大型企业参与到网络游戏产业,如何吸纳国有资本等诸多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

30万字没用一个“的”小说《官窑美人》别具一格

一部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通篇都没有出现一个“的”字,作者以实验性的笔法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向中国古典文化作虔诚致敬。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推出了一本古玩小说《官窑美人》,该书作者上海作家程庸称,他此项“实验”的目的是希望回归文言文言简意赅的风格。这一开创性的尝试源于作者对中文的信心,中国古文言简而意赅,宋以前,很少使用“的”字,而现代人对“的”字则已陷入过度滥用的状况了。作者深感中文之美在今日的失落,才写作出这样一部诗意之作。(新闻晚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