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问题、方法与文学史的建构

2007-07-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周红 我有话说

长期以来,作为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知识取向,大学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也成为纯粹知识性的课堂。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文学史结论,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丧失了探究的兴趣。另外,由于缺乏扎实有效的学术训练,一些学生热衷于各种流行的新概念、新名词,养成

了理论先行、强作解人的空疏学风。作为“大学研究型系列教材”中的一部,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刘俊等编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强调研究性、突出范例性,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为凭借,对文学史进行重新编排和描述,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课堂讲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深度。不但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史建构方式,而且使得变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由“文学史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艺术形态流变”四大板块构成,每一板块又包括“导论”、“选文”、“延伸阅读”、“问题与思考”、“研究实践”五个部分。其中,“导论”及每篇选文的导言重在梳理所涉内容的思想脉络,评判它们的学术特点与价值所在,着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选文”是教学的主体部分。经过编者的精心组织编排,各个板块的选文实际上都暗含了文学史时间序列上的流变线索和核心问题。“延伸阅读”“问题与思考”“研究实践”则以问题为中心,对选文进行对话、补充和反思,拓展学习空间,重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帮助他们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从学习方式上,它也彻底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文学史课程教学的被动局面,强调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师生之间以问题为中心对选文的细读与对话、师生之间共同对文学史相关问题的反思与探究得到了强调。这就容易形成话题,展开讨论,为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学生的自主研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强调利用“第二手资料”并不是抛弃“第一手资料”的文学史现场感,而是为了凸显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及“选文”本身的凭借作用。由于赵家璧主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所确立的文学史典范地位,因此,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文学创作状况,可以阅读这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要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思路和观念,就可以阅读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等分别为大系的各卷所撰写的长篇导言。同样,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案例作为教学凭借,在课堂上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度研习,不失为构建文学史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可以说,教材节选的48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见证与精神踪迹,也是这部文学史读本教材的筋骨。从这些选文看,无论是“文学史观照”中的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陈思和、洪子诚的综论,还是“作家作品解析”中茅盾对《呐喊》、舒芜对周作人的散文、李健吾对《边城》、傅雷对张爱玲的小说的论述等,都堪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案例。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这些文本,直接引领学生进入现当代文学的“问题情境”,并由这些问题的解析,提升和扩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认识与理解。同时,对学生来说,这些论文更是一种可以参照的研究典范。在学风浮躁的今天,它能够起到一种帮助学生拒绝学术上的花拳绣腿、扎扎实实地沉下心来研究真问题的作用。正如周宪在这套教材的总序里所说的:“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则指出,学术研究有‘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方式。前者是别人怎么说的,后者是从前人说到之处接着讲下去。把这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可以用来描述这套教材的典范性。就是通过研究范例的学习,首先学会‘照着讲’,然后进一步发展出‘接着讲’。”如果说,“照着讲”是让学生从这些鲜活的典型案例里学习如何感受、理解现当代文学史的种种问题的话,那么,“接着讲”则是让学生不满足于对这些选文的学习,在对这些范例进行细读的同时,鼓励他们进行思想的交锋、智慧的超越和学术的进步。

通常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由于其体例、角度和叙述方式所限,一般只能提供单一的文学史结论,课程学习中因此也缺乏必要的互动。而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其选文本身的不同风格,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研究形式上不仅有写作学术札记、组织师生共同参与论争、完成考查报告(如第五章“研究实践”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七月派”和“京派”的两个考查报告,通过图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搜集、阅读和梳理相关的资料,将零碎的、分散的文学史知识加以整合,在此基础上描述这两个思潮流派的发展和变化),还有体验与分析(如第六章的“研究实践”要求学生通过体验与分析来探讨《雷雨》的戏剧艺术。其中编者提示扮演者背诵各自扮演角色的台词时,要“体会其动作、语气、神态、表情变化等,尤需注意对话的‘潜台词’及其心灵动作性”,进而通过表演的体验、品评,来进一步总结曹禺剧作的成就和贡献)特别是“延伸阅读”“问题与思考”“研究实践”等拓展部分创设了一种自主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能够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让他们自己通过收集、整理和辨析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本相,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与研究,培养自己的学术眼光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和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今天,那种千篇一律的文学史教材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知识的授予,还要有严谨的学术训练,更要在互动和对话中进行智慧的启迪。对于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的成绩与不足,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读本教材不仅呈现出构建文学史的新的方式,它带来的还将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仅从这一点来看,其意义就已经远远大于一本普通的文学史教科书的意义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定价:42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