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军事文学创作的一次群体新进

2007-07-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喻季欣 我有话说

 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作家们新近推出的集体创作“南疆木棉红长篇小说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以“南疆木棉红”命名,富有地域和军事文学特色,显示了一个创作集体自觉的使命感和审美追求。

“丛书”紧扣主旋律,瞄准新时期军事斗争变革的崭新生活图画和沸腾的军营生活,着力塑造新型军人形象

,表达新的关注与思考,体现军事文学创作的新视角新追求新收获。其中一半以上作品是现实军事题材,尤其是赵琪的《军事特区》、文新国的《代号橄榄枝》、魏远峰的《兵者》,直接切入当前我军新军事变革的前沿生活,活泼可读。节延华的《绿颜色》、赵江的《都市丛林》多方面展示沸腾的当代军营生活,在历史变迁中揭示当代军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傅建文的《长城谣》、谭光荣的《英雄了》高扬英雄气概,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革命斗争艰难的历史进程和多样的军人生活。在农村题材和历史题材作品中,陈道阔的《一梦千年》、范军昌的《血脉》体现了作家挖掘生活积累的当代观照与思考。陈泽华的《斑马线》以现代都市生活为内容,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命运变奏。

翻开“丛书”,可见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我军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全面转型,新的话语、观念、行为方式悄然导引着国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激起军营生活深刻嬗变。新军事变革是迈入新世纪门槛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最大挑战与机遇,它带来了军事思想和理论、战争形态和战术、技术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呈现着当代军营生活的新潮流。新军事变革是新形势下我军面临世界军事变革与和平发展肩负的神圣使命与艰难斗争,“丛书”的可贵是在展示这场斗争的艰巨与复杂时,着力表达了国防现代化对人的深刻改造,展示了观念转变的艰难复杂。

突出文学的当代性,在军事题材与不同历史题材中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是“丛书”的又一特点,既挖掘生活的原生态又揭示文学的审美性,体现作家创作的明显进步和“丛书”审美图画的丰富多样。惟其多样,人物性格才丰满,生活容量才阔大。

鲜明的作家追求是“丛书”的成功表现之一。作家们以熟知的生活积累或家乡地域为蓝本,较好地写出了自己的审美感受,突出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思考的当代性。这些作品体现了作家对家乡过去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深情眷恋,或在充分的案头准备和思考积淀中触摸了历史与文化底蕴,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了一定的生活规律。特别是对历史的审美观照,具有较强的审美冲击。

创新是文学审美的生命。鼓励作家创新、探求创新规律、激励创新锐气,是推动包括军事文学在内的文学艺术繁荣的积极举措。“丛书”创作的组织形式和作家努力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通读“丛书”,不断涌动审美愉悦。其原因在于作品贡献的审美图画和作家的创新表达,如此创作求新是良好创作氛围和心态的表现。作为一次创作的集团冲锋,如何符合创作规律、发挥作家个性,体现一定的审美追求,关乎集体行动的成败。一套丛书、一次群体创作在发挥体现作家个性的同时,能同时展示一种集体审美意图,共同弘扬主旋律,表达对当下主流意识和审美意识的“集体思考”,这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在过去相当时期的特点和成就,从而造就了多样文学流派和地域特色的文学军团。比如“荷花淀派”、“文学湘军”等等。“南疆木棉红”具有较鲜明的审美意象,体现了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新貌,也表达并强调了南国军营生活的特色与风采。回首上世纪90年代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张扬“特区军旅文学”的旗帜并创作实践,可以看出广州军区的作家们在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坚持高扬主旋律和不断探索的宝贵精神。他们贴近生活,耐得住寂寞,逐步形成了南国军旅文学特色。如今“南疆木棉红”有了新的思考与发现,新的审美追求与进步。

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低谷,“丛书”却异军突起,这既是军事文学创作的新收获,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新贡献。军事文学创作多年来也面临突破,“丛书”不仅大半以上题材直接表现当前火热的军营生活,而且撷取当前军事斗争变革大潮中的浪花,在前沿生活中展开矛盾冲突,塑造新的军人形象和英雄品格,在审美和文化思考中体现了军事题材创作新的追求与收获,这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个群体,个体的差异也是明显存在的。“丛书”中有的作品生活基础较薄,有的作品立意小气,有的作品过于直白,有的作品功夫还欠火候。这些有待作家的努力。但“丛书”创作的组织形式和作家的创新努力值得引起关注。

“南疆木棉红长篇小说丛书”(共12部),花城出版社2007年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