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医作家张志浩

2007-07-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鲁大智 我有话说

张志浩,男35岁,法医病理学硕士,现就职于温州医学院法医系。去年2月25日在新浪开办博客“我是法医”以来引起一定反响,点击量超过160万。他能从

周杰伦的《爱到西元前》聊到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记录,也能从电影《英雄》聊到法医学在中国的起源,不但能将时尚流行的因素与法医学联系起来,还时刻关注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张志浩说:“这些都是我一时的游戏之作。应该说这样的风格和我法医系教师的职业有关:我相信好的内容,还需要有精彩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让学生充分吸收知识的目的,我平常上《法医概论》这门功课就是这么上的。”

据说在写博客之前,他最中意的减压方式是玩一种拴着皮筋的网球。“现代人,谁会在工作中没有压力呢,合适的排遣我觉得很重要。法医的工作压力我相信不会是最大的。本・拉登一定比我压力大,全世界现在都在找他。”张志浩说,“比我们压力大的工作也有很多,比如说直接面对罪犯的刑警,排除爆炸物的排爆员等等,和他们比我们的压力不算什么。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减压方式,我选择的是运动和旅游。”

做法医之前,张志浩是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他很诚实地告诉我,选择法医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理由。本来考研在当下也是一种潮流,所以就考了,选择专业的时候觉得外科医生做久了,想换一下,法医这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多,就选了。而在新浪开博,他起初的原因十分简单:就是为了宣传法医职业。可是没想到点击量居然超百万,这个意外令张志浩走上了一条自己不曾料想的文学道路,比如说发表小说,再比如说电视剧的改编。《我是法医》不但以案例的回放增加了作品的凶险、紧张、悬疑,推理判断也显出盘根错节,更重要的是文采斐然。我以为他至少是位文学爱好者,没想到张志浩高中以后的阅读基本是专业书籍为主,相关作品真正看完了的,不过是初中时看过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比其他法医会写作,比其他作家懂侦探”,不知算不算张志浩的作品获得格外关注的原因。张志浩笑道:“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不如老法医会破案,也不如专业作家会写作。而法医故事本来就会有悬疑、人性这些东西,由法医来写可能会具有专业作家很难达到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我想这是我受到关注的原因。”

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张志浩,去年春在新浪网上开通博客“我是法医”,以出色的文笔回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案例,一时激起千层浪,点击率很快飚至百万,广受关注。其文字被誉为“中国版CSI”和“现代洗冤录”,包括23个精彩案例,结集成书为《我是法医》(山东文艺出版社)后,再次形成阅读风潮。

法医似乎距离大众的日常生活很远。陌生化无疑会刺激读者的好奇心,拓展其想像空间。血腥的凶案现场,残忍的罪犯,冰冷的解剖台,这些意象不可避免地围绕着人们对法医工作的想像。或许有人认为,《我是法医》无非是靠凶案和血腥的噱头赚人眼球,但出版方说,法医作者以纪实手法再现亲历的案件,不仅把读者领进奇特的法医世界,更把笔触直抵人情和人性。

张志浩颇为冷静:“法医视角的作品还是有的,就我所知,最高检的王雪梅老师就写过《女法医手迹》,她的书出版在我的之前,还有台湾作家既晴和台湾法医高大成合作的《重返刑案现场》。相比之下,《我是法医》更像一本案例集或者说纪实,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小说。”

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有很多医生后来成为作家。医生的经历,在创作中是否对人性的探索和认识更为深刻?

“我想主要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生命和爱情本来就是人们长盛不衰的话题,而医生无疑要比其他人对生命或者说生命的反面死亡了解得更多一点。”张志浩说,“第二,我想这和医学这个专业的特性有关,医学其实是非常理性的,比如说为了救治一个生者外科医生不会忌讳切开一个人的身体,为了探寻死亡法医也不会忌惮剖开一具尸体,这可以说是血淋淋的理性,一种极度的理性。但不可避免的会有很感性的人去学了医,这种感性和理性的碰撞,往往会有火花产生。”

“我在尽力保持内心的简单。”张志浩说他更喜欢以前的生活,而不是现在的纷繁复杂。但对这个颠覆了生活原貌的博客,他似乎并不反感。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新浪超人气博客‘我是法医’博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