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在哪里终了人文在哪里开始

2007-08-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芸 我有话说

说到“人文书房”系列丛书的创意,多少带有点儿个人的色彩。策划人、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陈鸣华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

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里,他的“强项”却是文科而不是理科,因而对于自然科学,他一直怀有一种敬畏感。

有一次,在高中的物理课上,老师举起一个球,又让它落下,然后叫学生做自由落体的运算。陈鸣华觉得此举很没意思,便问老师:“一个球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从桌上举起来又让它落下去?做这样的计算有什么意义?”而老师只是说,在球掉下去的瞬间产生了计算,这就是意义。上了大学后,陈鸣华以同样的问题向哲学老师发问,得到这样一个答案:“你问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在这之后,科学是否仅仅意味着冷冰冰的定理和公式,是否有人文因素蕴涵其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有没有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些问题一直盘桓在陈鸣华的心里。

2003年在谋划图书选题时,陈鸣华突然想到,能否推出一套书来阐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来满足像他那样的“理工科成绩薄弱者”对科学的关切之情和探究欲望?经过一番思考,他很快便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科学定理。2005年2月,“人文书房”第一本《力量――改变人类文明的50大科学定理》诞生了。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科学定理的科普书,倒不如说是一部记录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理性探索过程的历史书。

策划并没有止步于此,几本富含科学元素的图书也相继出版。随后,又从主要关照科学范畴内的人文主题,转向主要介绍科学背景下的社会和人文法则,策划出版了《主宰――支配社会发展的25大人文法则》、《代价――人类发展史上最值得铭记的20大教训》等。2007年春,“人文书房”着手推出第三个子系列,即结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化命题,在更深层面上进行科文交汇的探索性作品,首批两部是由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创作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以及由科普界的后起之秀、科幻研究专家尹传红撰写的《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如果说“人文书房”的前两个子系列各有科学和人文侧重的话,在第三个子系列中则更鲜明地体现出了两者的融合。

“人文书房”系列中的书名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特点――主题均为两个字。这同样是陈鸣华的创意:“我以前爱写诗,诗歌是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表达比较丰富的情感,‘语不惊人死不休’。而科学也要求简明扼要,所以我在标题制作上特别讲究炼字。”

《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卞毓麟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