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移民生活的作文

2007-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于国君 我有话说

巴基洛夫和他的作品

Гастарбайтер一词源自德语Gastarbeiter,“外来劳工”之意,这是在俄国新近流行起来的一个外来词。

现代俄语不断吸纳大量

外来词,这些拼写犯规、读来拗口的新词并没有收到语言学家的罚单。是乐于接受新事物?还是相反,不屑以大众可读可解的俄语词汇替代,以此显示他们疏离规避的态度?要解释这一现象,恐怕要挖到俄罗斯民族情结的深根。热衷推究现代语汇深层意识的昆德拉也许会诊断说:通过这种魔咒般的形式,俄罗斯人认为,真正的俄罗斯并不存在于混乱的现实中,而是作为一种毫发未损的实质永存,从而不会受到任何玷污。

对俄民族生存逻辑的不敬观察到此打住。说到“Гастарбайтер”,这是一本6月中旬开始发售的自传体新书,“流行文学出版社”将大幅海报贴上了高速路,这对一本书来说可谓动静不小。《外劳》起印十万册,俨然夏季图书的大热门。在外来劳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国家,一本相关的故事书倒是会登堂入室,成为衣食富足阶层的消闲之作。

作者德瓦德・巴基洛夫(ЭдуардБагиров)自己就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同主人公叶甫盖尼一样,巴基洛夫生于土库曼斯坦,21岁起在莫斯科开始零工生涯,从靠贩卖劣质背部按摩器开始,一步步攀升,最后进入了房地产、运输和建筑业。他(和主人公)没受过多少教育,有前科,来莫斯科时无亲朋投靠,甚至没有正式的居住登记。巴基洛夫说,我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外劳》所描述的叶甫盖尼的命运起伏,几乎就是作者的一部自传。

由于叶甫盖尼没给地头蛇交保护费,马匪烧了他的办公室。随后,他入行倒卖房产,把不存在的房产卖给客户以取得高额预付金。一个客户靠过硬的关系让这伙骗子上了电视台的犯罪揭密节目,幸好叶甫盖尼先知先觉,临时逃脱。他的下一个工作还算合法,干的是小巴客运,很快他又得到了个美差,参与国家投资的建筑项目,从此迈上了成功的坦途。

巴基洛夫不断向上的奋斗史大概是出版商看中的亮点。书中记述了一个毫无背景的外来者的苦痛挣扎,也暴露了当局对之采取的一贯歧视态度。不过,作者说,他的书不是写那些外来打工者的。“那些没经验的修房筑路工完全是另一种人,我的书写的是有思想的人,这种人关心自己干的工作,关心生存。”的确如此。虽说自己就是一个外来者,他的女朋友就用苏联的老词儿“limita”(限额工)称呼他,但叶甫盖尼讨厌移民劳工。一个工人摔死在工地上,他恼火地抱怨道:这些不值钱的乌克兰屋顶工,谁数过他们有多少?可他们一个人就能把我整个合同给毁了。

“我跟那些没经验的劳工不同,他们有妻子儿女要养活,来这儿是挣钱的。”作者说,来莫斯科三个月以后,他就已经把自己看作是个莫斯科人了。“我是俄罗斯公民,这是我喜欢的城市。我不想离开。”五年前巴基洛夫开办了文学网页Litprom.ru让自由作者登载作品供人免费阅读,也在上面发表自己的小说,随后他成了《观点》报的专栏作家。《外劳》一书写得十分轻松,“就是叙述,没必要编造任何东西。”虽说叶甫盖尼的事业中不乏暗色,但作者强调这部小说传递了道德信息,“这是一部莫斯科求生记,求生同时还要保持人性,保持纯正良知。”就跟血腥的枪战片要保持正义主题一样,作家也得站得高一些,就算把他的人物拔高得脱了臼,又有何妨?

昆德拉曾为流亡和自我流亡的艺术家开列清单,称之为《移民生活的算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全球化进程逐渐渗入地球的每个角落。“移民生活”呢?如果说上个世纪初从东欧流落到西方世界的文化精英们带着出生地的特征并因此而自豪的话(普宁教授的怪诞举止,还有《彼得鲁什卡》的俄罗斯旋律),那么,现代小说家笔下的新移民没有任何东西值得炫耀。在他们寻求身份的同时,自身的文化身份也迅速消失。所谓“移民生活”,不过是脱困求生者的尴尬选择而已。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英国作家玛琳娜・柳薇卡最近出版的《两挂大篷车》。

读者跟故事人物在英国乡间的草莓田相遇,但故事的视野远远超越了这块狭小的区域:资本世界完善的剥削体系和牧歌风格的移民理想相互碰撞,拼凑了一出现代人生存境况的讽刺喜剧。

“两挂大篷车”是合法或者半合法的外籍民工的游动之家。他们差不多是落后地区的联合国。

资本主义的繁荣依仗剥削外劳,农场主利皮什压榨这些毫无出路的廉价奴隶,赚得家业殷实。他少给工钱,还要扣除大篷车的“住宿费”、饭费:

他对自己的饲养制度经过一番精打细算,以最小开支提供完美均衡的营养配餐,有他们需要的维持体力的全部营养,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糖和盐。水果和蔬菜的需要可以直接取自草莓,因为他们一天之中自然会偷吃,这也让他们保持正常。有些农户让他们自己买食物,也不让他们吃草莓,但是利皮什觉得他的制度更划算,草莓他们很快就会吃烦的。

辛苦的劳作穿插了移民生活的诸多细节。伊莲娜原是来英国求学“完善自我”的,但一来就落到了东欧恶棍沃尔克的觊觎之下,不得不一路逃亡。不久,恶棍寻迹追到草莓田。在一场由农场主老婆和安德烈的关系所引起的大混乱之后,草莓工们驾上一挂大车扬尘而去,寻找新的雇主。随着大车的行进,读者看到了英国乡下一个个靠非法移民支撑的肮脏生意,尤其是那个让人顿起素食之念的家禽屠宰作坊。

柳薇卡以前写过几本老年保健类读物,但前年她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让她一跃成名,获得不少文学奖,更进入布克奖初选单。柳薇卡作品的关注点在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冲突、移民情结和西方观念对“落后”意识形态的吞噬。她说,自己的写作并非一味模仿狄更斯式的批判文学,她对流浪文体很有兴趣,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叙事空间。在《两挂大篷车》里,多个人物的经历相互穿插,每个角色,包括一条狗,都有自己的故事。作家说,自己的背景素材基本来自互联网信息,她还读过一些有关非法移民劳工的书籍。作家本人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柳薇卡说,她祖籍乌克兰,1947年生于德国难民营,很小就移居英国,某种程度也做过“移民劳工”――跟母亲在林肯郡的农田里摘豆子。“我不知道妈妈挣多少钱,但毫无疑问是受了剥削。”移民劳工的生活水深火热,但同时也有在高天阔野下劳作的快乐。柳薇卡说,她的作品受到科恩兄弟的电影《逃狱三王》(OBrother,WhereArtThou?)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启发。

你一旦出门旅行或移居别处,你就会带上一大块故乡的东西。它会一直留在你的心里,让你念念不忘,去追寻你需要的一切。柳薇卡如是说。她的书牢牢抓住了移民的根。《拖拉机》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不过,作家遥远的故乡乌克兰并不在其列。“他们把自己看得太严肃了,不能嘲笑自己。我把那个荒淫的老家伙和一个大胸脯女人放到国际舞台上亮相,这让他们不太高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