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动舍尔芬

2007-08-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俊 我有话说

左起第二位依次为国务部长施耐德,青少年文学院院长弗朗兹,福尔卡赫市市长科耐尔,他们正在为大奖获得者陈俊授奖。

11月下旬的德国巴伐利亚,往

年已是白雪飘飘了,可是在这葡萄酒之乡的弗兰肯,如今还是绿草如茵。尤其在这古城福尔卡赫,正举行它建城1100周年的庆典,到处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我站在“四季”宾馆的窗口,眺望着远方的美茵河和尖顶教堂,感受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不由得心潮起伏,难以自已。

我是在5月10日从德国媒体公告得知我荣获2006年度德意志青少年文学院大奖的。天底下有无数的梦,对于我来说,这是最美的一个。德意志青少年文学院是属于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政府的权威机构,由40名院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个大奖,两个银奖,于秋末冬初举办授奖庆典。建院30年共有30人获大奖殊荣,其中有米切尔・恩德、普鲁士勒、保罗玛尔、杰姆斯・克鲁斯、维利・费尔曼等声震德意志文坛的大师。而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翻译工作者,能得到评审委员会的青睐,这是多么的荣幸。这半年来,我一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憧憬着步入文学圣殿的这一刻,如今,这一刻就要到来了。

下午5点多,已是华灯初上,青少年文学院院长库尔特・弗朗兹博士亲自来接我前往舍尔芬。我们一行走在花岗石铺就的街道上,我的妻子特级教师陈萍以及我的儿子,留德法学博士陈鼎就走在我的身边,他们也是青少年文学院的特邀嘉宾。今晚的福尔卡赫不似往日那样静谧,街道两边停满了轿车,路上行人络绎不绝。据弗朗兹院长说,这些都是从德国各地赶来参加授奖庆典的作家和评论家们。“今晚的授奖人是国务部长希格弗雷德・施耐德先生,他将在6点整从慕尼黑赶到这里。”弗朗兹院长说。这下我明白了,为什么庆典活动安排在晚间。

德国人以守时著称,6点整,部长一行的坐驾抵达。下车伊始,部长便接见了获奖人。施耐德部长身材魁梧,一双大手有力而温暖。他紧握着我的手说:“祝贺您获得本年度大奖!”我答道:“感谢您的光临,部长先生,认识您是我的荣幸!”在一旁的福尔卡赫市长科耐尔先生亲自打开庆典专用香槟。主宾手持芬芳扑鼻的美酒,相互碰杯,各路媒体记者争相拍照,一时灯光闪闪,咔嚓声响个不停。会见持续一刻钟,一行人由市长带路,步入舍尔芬。

舍尔芬大厅得名于15世纪弗兰肯的一名贵族,如今几个世纪过去,依然可见当年这位贵族物质与精神的富有。穿过装饰有石雕和喷泉的庭院,沿着旋转式胡桃木楼梯拾级而上,便来到灯火辉煌的大厅。按照作家们的习惯,厅内的桌椅排成四长列,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各种酒水和鲜花杂陈于前。与会者们早已就座,我们一家被安排在讲台正前方,紧挨施耐德部长和弗朗兹院长。我环顾大厅,与会人数约200上下。

有顷,大厅左前方的乐队奏起亨得乐的阿菲格罗第一奏鸣曲,激昂的长笛和华彩的钢琴声响彻大厅。弗朗兹院长和科耐尔市长相继走上讲台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接下来,国务部长施耐德先生在舒缓的菲列普・泰勒曼第一组曲的演奏声中宣读颁奖词,并授予我“2006年度德意志青少年文学院大奖”。施耐德部长的讲话长10分钟,其中有6分钟介绍我的简历、译著、引进书目及中国国内对我译著的评价。他的讲话中特别提到由我选编并担任主译、由著名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十六卷本《彩乌鸦》系列――当代德语国家青少年佳作精选集。部长说:“彩乌鸦系列已被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这个系列中兼顾了经典青少年文学作品、童话和现实题材,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加深了中国读者对于德国的了解,受到了读者、家长和评论界的好评,他荣获本年度大奖是当之无愧的。”施耐德部长和我长时间的亲切握手,把精美的获奖证书颁发给我,紧接着弗朗兹院长给我一个金色信封,科耐尔市长代表市政府赠送我贺信一封,15世纪福尔卡赫手抄书影印件一册和窖藏多年的弗兰肯的美酒一瓶。接下来应该轮到我作领奖致辞了。

如果说,我走进舍尔芬大厅时还有些忐忑不安的话,此刻当提示我演讲的巴赫G大调奏鸣曲响起的时候,我内心反而波澜不惊了。我知道今年是文学院建院30周年,我更知道我是踏上这圣殿讲坛的第一个中国人。因此我对这长达15分钟的讲稿做了精心的准备――我甚至可以一字不差的背下来。然而,我决定还是像前面讲话的每个人那样,手不离讲稿。不过我此时的感觉特别敏锐,敏锐得能够捕捉到大厅各个角落的反应:充满理解的笑语、情不自禁的掌声,甚至香槟酒瓶塞从瓶口跳出的声音我都清晰在耳。开始的时候我还注意着语音语调和节奏,读着读着,这20多年的翻译生涯,甜酸苦辣,竟然像一叶小舟穿行在这白纸黑字的波峰浪谷间。我不再是演讲者,我成了一个放电影的人,我是自己的唯一观众,我为自己叹息,为自己欢乐。只是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我才知道我被自己感动了,与此同时,我还在感动着别人。我只记得15分钟有3次被掌声所打断。一次是在讲到“在一个很少有人讲德语的城市,德语文学翻译艰辛可知”的时候,一次是在讲“历尽千难万难才解开索布语谜团,翻译出普鲁士勒大师的《鬼磨坊》”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提到弗朗兹院长访问中国,带来不折不扣的“德语青少年文学热”的时候。演讲结束时,我脱稿说:“战后第一任德国总理阿登说过:‘我们生活在共同的蓝天下,我们拥有不同的地平线’,这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如今呢,可以说,‘我们拥有不同的地平线,而我们生活在共同的蓝天下’。共同的蓝天,需要各国人民之间更多的理解。我愿意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竭尽平生之力,愿我们头顶的蓝天更加蔚蓝!”这个时候的大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我回到座位上时,我的儿子在我耳畔轻声说道:“妈妈为你鼓掌手都拍红了。”我再看看四周,那不是文坛宿将维力・费尔曼吗?他两鬓如霜,仍笔耕不辍;那不是大名鼎鼎的保罗玛尔吗?他著作等身,还在为德语青少年文学的繁荣添砖加瓦;还有德高望重的浦莱迪夏,声名显赫的魏特布莱西特……我的心里立刻响起一个声音:“你虽然得了大奖,这只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发展中德文化交流的热切期望,你与那些大奖得主们还差十万八千里呢!”顿时,我的目光转向舍尔芬大厅长长的回廊,舍尔芬啊,舍尔芬,这里只是你的新起点。

关于陈俊:

1946年生于江苏,早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为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译文室主任。从1980年起开始文学翻译,现在近50种德文译著问世,已七次访德,致力于中德青少年文化交流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