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人书”与“小人书”

2007-09-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景德祥 我有话说

 摄影/田俊

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宾国是德国,主题是“德国――灵感与创意”,意即德国是灵感与创意之国,而

德文书籍是这些无数灵感与创意的经典载体。德国的来华书展,笔者已经见过两三次,这次的规模与气势无疑是空前的。据了解,前来参展的德国出版商、作家、艺术家人数多达近90人。主宾国的活动不仅仅是图书展览,而且是以书为中心的包括印刷技术展、艺术展、文学表演、作家与读者互动、中德作家对话、“德国之夜”在内的一场文化交流盛会,地点也不局限于展览中心,而是遍及北京市。从8月26日至9月2日,博览会还与京城7家知名书店共同举办了“德国图书周”。

因时间关系,笔者只在8月30日参观了主宾国展台的活动。进入二楼近1000平米的主宾国展台,就看到一台硕大的古登堡印刷机,一位德国工人在展示古登堡印刷术。展台右区还有“文学表演箱”与“德语轻松学”活动以东西文化比较为主题的艺术展。前区为舞台,法兰克福女市长、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德国新任驻华大使正在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区是图书展览区,分“在场作家”、“书中柏林”、“德国最美的图书”、“可能的世界”、“德国旅游”、“德文图书中译本”、“中文图书德译本”等栏目。“在场作家”栏目中以著名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著作最多,大概有十多种。“书中柏林”展示的有关柏林的各种书籍,“可能的世界”包括科幻、乌托邦思想、未来社会的设计等专题。“德国最美的图书”的内涵,不必多解释。每次看到由德方精心挑选与展示的德文书籍,笔者都忍不住感叹德国出版人的用心良苦。不过,也有些怀疑这种传统的“哑巴对瞎子”展示法的效益。因为对于不会德语的观众来说,这些德文书都是“天书”,只能看看书面与插图。如果展方真要引起观众的兴趣,那就应该对每一本书做出较为详细的中英文介绍。而现在这样,只是摆摆样子而已。再看看左区的德国出版社展区,一部分德国出版社代表在洽谈生意,而另一部分似乎在“守书待兔”,等待感兴趣的中方出版人的到来。询问了两位德国出版人,了解到他们也不只是在盲目等待,他们有中方代理人在帮助他们寻找合作伙伴,而博览会是双方见面的最佳机会。不过,从认识到签约再到真正实现利润,是一个漫长而不确定的过程。所见所闻,不免让笔者有些为德国出版人着急。

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我的着急完全是多余的。据统计,从2001至2007年,共有4280多种德文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仅在2006年,就有366种德文图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这一数字在德国图书的版权购买国中位居前列。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数据。如果不是有资料为证,笔者真难相信德文图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已经达到了如此宏大的规模,因为平时在书店里见到的德语中译本并不多,即便在这次博览会上看到的大概也就几十本。另据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透露,引进最多的是社科类图书与儿童读物。又有资料说,学术界的兴趣集中于经典文学、哲学、法学与社会学专著。歌德、康德、黑格尔、尼采、韦伯、格拉斯以及前面提及的贝克都是备受关注的主要作者。而儿童读物除了《格林童话》以外,则偏重于年轻德国作家的作品,如布热齐纳的《冒险小虎队》,发行量居然高达1500万册。我们可以半开玩笑地说,德文图书的翻译出版已经发生了两极分化,一边是高雅艰深的“大人书”,另一边是通俗易懂、激动童心的“小人书”。实际上我们也可从中看出德文图书输入的两大渠道:其一是研究德国文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与出版社的合作。研究德国经典以及追踪最新学术动态是这些学者的本职工作,因此他们的翻译工作是不必依赖书展的;其二是版权商的努力,德国的畅销儿童读物大概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而我们在书展上所看到的书籍与交流,只是“书山一角”。

对于德文图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的“大好形势”,德国出版界并不完全满意。除了对中国出版界出现的盗版、拖延支付版权费等不规范行为外,他们对中国人对某些德国图书的偏好也颇有微词。例如,中国人对德国古典文学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对德国的当代文学,除了格拉斯与施林克以外,则基本上不感兴趣。中国人只是对已经熟悉的德国作家“锲而不舍”,许多高水平的作家都受到冷落。德国出版人对这种“偏食现象”很难理解。确实,虽然几年来德国图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发展得十分迅猛,但不管在数量还是在品种上,与德国出版界推出的图书总量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不过,也并不是每一本在德国热卖的畅销书,都能在中国得到追捧。例如,许多德国媒体名人的畅销书都很难在中国找到读者,因为中国人根本不认识他们,缺乏阅读这些图书的现实背景。

这一点对于解释中文图书在德国遭受的冷遇也是有效的。中国与德国图书交流领域的另一个惊人数据是德国购买中文图书版权的数量,它是的的确确的“屈指可数”。据王竞说,2004年德国向中国输出版权的是500多本,而中国向德国输出的只有一本!这种悬殊比例的原因,除了中国人的好学精神以及德国在各个学科的领先地位以外,也在于德国人对中国人现实与精神生活的不了解。德国人也是只对“已经熟悉的”外国作家感兴趣。中国政府与出版界必须出大力气、花大本钱制造中国图书与德国读者的“第一次见面”。机会是有的: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是主宾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