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戈尔德斯密特:中国不应重演“维多利亚湖悲剧”

2007-09-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悦 我有话说

泰斯・戈尔德斯密特

泰斯・戈尔德斯密特(Tijs Goldschmidt)是荷兰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畅销科普作家,现任荷兰莱顿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行为生态学和进化

生物学。他博学且涉猎广泛,从生物学到文学,从绘画到摄影,都小有建树。其科普著作《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享誉欧美,并获得荷兰国家科学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近日,花城出版社在荷兰文学创作与翻译基金会的资助下,终于将这本优秀著引介到中国,本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本书作者戈尔德斯密特。

读书报:本书选择维多利亚湖为背景,以鱼类为题材,这是一个非常少见的角度,为什么?

戈尔德斯密特:维多利亚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这里各种物种进化的轨迹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其生物群落进化的研究价值,比达尔文当年的海岛鸟类研究还要丰富和清晰。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生物“池塘”。

比如我们发现,维多利亚湖中的一种鱼类在1万5千年的时间里,演化出了150多个品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不同,从食肉的到食素的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专门吃蜗牛的品种:它们的喉咙里有一对额外的“颚”,长满磨石一样的牙齿,强健的肌肉让它们的嘴像胡桃夹子一样,能咬碎蜗牛坚硬的外壳。

特别是维多利亚湖中的丽鱼种群,简直就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好、最壮观的进化物种。作为生物学家,如果想了解进化的奥秘,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读书报:这本书的文本题材很独特,一半是您的自传,一半是您研究的成果,而且两种文字相互串接,既有衔接的又有跳跃的。那么您为什么如此构建本书,它是在非洲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成形了吗?毕竟那些自传体部分如此栩栩如生,没有原先的积累很难完成。

戈尔德斯密特:我在非洲工作的时候给朋友们写了数百封信,因为当时非洲没有电话,没有任何先进的通讯工具,写信是我能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现在看来,写信不仅为我后来的写作积累了资源,而且也锻炼了我的文字能力。

最初构思写维多利亚湖的时候,我倾向于科学性较强的题材。但是等我写到一半,突然发现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已经出版了类似的作品,而且他的书比我的已经完成的部分要出色得多。于是我决定另起炉灶,重新构思。

最终,我采用了科学片断和叙事片断相互交错的书写方法。叙事片断真真假假不求甚解,科学片断却是精益求精言之凿凿。我希望人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既有阅读游记般的轻松,也有获取知识的快感。

读书报:和哺乳动物相比,写鱼要困难得多,而且人们对于鱼的兴趣也少得多,您写书的时候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戈尔德斯密特:当然,鱼的确不好写,所以我应该算是一名好作家吧(笑)。

写作难点很多:比如,如何向读者介绍这三百多长相差不多,习性又差很多的弗鲁鱼……事实上,本书能在欧美市场上得到认可,受到读者的欢迎,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许维多利亚湖的状况可以看作生物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和模型,当许多国家面临着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问题的时候,我的书能给读者来带一些启发。

读书报:您希望读者从本书中能有什么收获呢?

戈尔德斯密特:在非洲,有三千万人口是依靠维多利亚湖生存的。但是自从坦桑尼亚引进尼罗河鲈鱼后,维多利亚湖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面临着全面崩溃。我希望读者能意识到生物入侵所造成的严重危害,特别是农业渔业,一定要谨慎对待那些引进外来物种的决定。

读书报:那么您对中国有什么建议?

戈尔德斯密特: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中国的物种入侵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发生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成吉思汗到处在征战地寻找常青树,然后用大象把它们运回北京栽种。这是否可以看作是最早的物种入侵的文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物质需求上,这是一件好事,从环境和生态上,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中美两国双边贸易日益频繁,这也意味着物种入侵的机会越来越多。

但是,很多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物种引进可能造成的危害。事实上,哪怕一种鱼类的引进都会引发本地物种的变化,甚至波及江河湖泊的整个生态系统,更现实的是,它还会危机到人类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我希望中国不要再上演维多利亚湖的悲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