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赋异禀”何处来?

2007-09-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方? 我有话说

人类文明史像灿烂星空一般,其中最璀璨的星辰,是那些被称之为“天才”的人,他们常以一己之力抵达令世人叹为观止的高度。在享有这些精神财富的时候,人们也不禁会将目光投向他们本人――所谓“天才”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何以成为这样的人?那种“天赋异禀”的出众才能,到底是来自何处呢?

也许很多人都

曾注意到,天才总是或多或少地与疯狂、异样的表现联系在一起,乔治・桑的一句名言就道出此中意味:“天才和疯狂之间的距离还不到一根头发丝。”而到了现代,医学、心理学等诸多研究更表明,很多天才人物都呈现出不同的疾病、尤其是精神障碍。余凤高的《天才还是疯子》一书,从这个角度展现了天才与精神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通过翔实的资料总结出各类天才的各种“疯狂”现象,重点介绍的典型有贝多芬、狄更斯等,其他则分类列举了绘画、数学、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天才,并将他们的主要病症归纳为早熟、癫痫、精神错乱。全书涉及的杰出人物可以列出一长串,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等,这些鲜活的例证极富有冲击力。

最关键,也最有趣味的要算是天才发生理论了,也就是他们如何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才华如何从普通的能力中脱颖而出?作者提到了“天才”和“潜在天才”的关系:智力水平高并不是天才的充分必要条件,拥有优秀资质的人未必最后就能成为天才,努力工作也只是一个基础;而真正将才能和勤奋点铁成金的,促成他们的创作、发现等成绩的,则应是独立的创造力,或者说玄一点叫做灵感。

诗人下笔如有神,美妙的画面和旋律仿佛从心中忽然跃出水面,创作过程往往如此这般神妙,显得神秘莫测。不惟如此,即使需要训练有素的理性思维作为基础的科学,却也少不了灵光一现的飞跃,否则牛顿就难以从苹果坠地中看出万有引力,苯环的结构也无法在梦中显现。本书简述了对天才的研究历史,并归结出“神力”说、“体液”说、“激情”说和“压抑”说。虽然只是分别介绍了四种理论,并没有进一步探讨,但如果以此为基点发散思考下去,联系一些我们熟知的现象,可以大致看出这些理论的内在关联,及其从假说到实证的发展脉络――

柏拉图认为“神力凭附”在诗人身上,从而在迷狂状态下作出优美诗篇。这个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解释,很明显是受古希腊信仰的影响而形成的,尤其是酒神精神,实际上在各个民族的早期历史中,原始宗教都和艺术起源密不可分;一方面也是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只能进行形而上的思辨。

“激情”说的核心是极度敏感、热烈、癫狂的气质,其实也和“神力”说一脉相承,都是抑制理智,让灵感信马由缰。弗洛伊德提出“压抑”说,即艺术家的本能受到压抑,流露出的感情便成为其作品,同样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发愤抒情”、“发愤著书”之说。

以上三种理论分别侧重于天赐的能力、激扬的情感以及压制的能量,它们有个共同点,即艺术家是在异常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创作的。这不仅解释了天才在纯精神层面的成因,更吸引人们设法从幻觉、梦和迷醉中获取灵感。“诗酒风流”中,魔力四射的酒常是灵感的源泉,甚至使用致幻剂在古今中外也并不鲜见,不仅著名的“垮掉的一代”靠毒品来促发幻觉,柯勒律治也曾吸食鸦片,魏晋名士中流行的“五石散”亦有此作用。这些途径虽然并不健康,却也反映出人们多么渴望能够以人为手段,达到这种通往天才的异常状态。

相反,亚里士多德应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认为人体内的黑胆汁能够激发天才,也容易引发疯狂。虽然只是朴素的猜想,却更多地是从生理基础的方面看待天才问题。这个思路随着科学发展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也正如本书开头所述,科学家们希望在大脑结构中找出他们超乎常人之处,例如爱因斯坦的大脑就是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以今天的科学水平,要揭开天才之谜,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天才的探究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自我、追寻智慧极致的过程。本书虽然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并没有定论,但不也是一种不懈思索的姿态吗?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疯子”并非指人们避之不及的那种,它指的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心理失常状态,和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仍有所区别。同样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天才与疯子之间划上等号,或者可以说,只有在二者范围的交集内,同时具备高超能力和澎湃灵感的人,方有成为天才的可能。

本书是五年前《天才就是疯子》的重印本(新版改为现名),内容作了一些修订,图文并茂,颇具故事性和趣味性,阅读之余更能启人深思。

《天才还是疯子》,余凤高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