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四文明”史上的奠基之作

2007-09-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兵 我有话说

站在历史的时间隧道极目远眺,不难发现,人类走过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和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呼啸而来,那就是生态文明。而从文明要素来观察,生态文明正作为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比肩的奇峰,越来越醒目地耸立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千山万壑之间,成为独领风骚的“

第四文明”。

诚然,生态文明这一提法近年来屡屡散见于各式媒体和官方文本,但环顾左右,能够系统阐述、分析、归纳和深入研究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著作凤毛麟角,而收集整理汇万端于一体的全景式的文献更不多见。最近,姬振海主编的《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对于这两方面都囊括其中,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又有精到的独家观点,既有分门别类的工具书的严谨,又有亦庄亦谐的通俗读物的洒脱,说它是“第四文明”史上的奠基之作,并不为过。

在谈到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哲学困惑: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孰是孰非,这种争论最为激烈。在学术界,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采双方这长,避双方之短而折中之,从而确立一种正确的观点,是常有的现象。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划分是周延的划分,正如人与非人动物的划分是对所有动物的周延划分一样。一种动物要么是人,要么是非人动物。一个学者很难合乎逻辑地宣称,自己的立场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个时间维度问题”,在论述到生态文化时,作者指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动态文化,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应该可以而且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作者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用了相当笔墨加以论述。这种生态文化的“历史观”轻易地就将旷日持久的两大理论阵营的对立化于无形,体现了作者宏大的理论气魄和高妙的学术素养,同时也为生态文明的研究确立了一个新的路径选择。

很显然,这也是编写这部著作成功之处之一。它不是拉清单式地罗列各方面观点,而是能够经常跳出圈外,以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比较之,并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维度,来让各家“相安无事”,从而在学术分立的论战王国,寻求到一种哲学的统一。

在学术观点通贯古今中外而构建起理论的坐标体系之后,《生态文明论》并没有停步,又第一次构建起生态文明要素的内在价值体系。它把生态文明分为四大组成部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产业文明。这相对于一般对文明解构的意识、行为、制度三要素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突破。而在生态产业文明一章中,该书又将其细分为生态经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种感受,到处是专卖店时,我们一定在内心渴求一个超级综合商场,好一下满足我们的所有购物需求,而不用再东跑西颠。不错,从这个角度讲,《生态文明论》开拓了一个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新视野。

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山西某县有不少山,大部分山上的植被因千百年来不断地遭到砍伐而被严重破坏,但有一座山却是例外,山上不但树木茂盛成林,而且千年古树也随处可见。后追根溯源,仅仅是因为在这座山口从唐代起就写在石雕牌坊上的对联:上联是伐我树木吾不语,下联是伤汝性命尔难逃。横批:神无空语。这是在讲到生态文化建设的民族化时,作者提到的一则小故事。这样的小故事在书中并不鲜见。记得前些天在网上见到有篇文章,大意是说让“阅读”变成“悦读”。书是让人看的,是用来传播的,相对于许多哲学著作的艰涩难懂,《生态文明论》在不破坏哲学严肃性的前提下,很注重行文轻松活泼,张弛有度,让人不忍释卷。

笔者的一点读后感,相对于这本书而言,不过是管中窥豹。更多的发现还有待于读者自己去探寻思索。

《生态文明论》,姬振海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