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沧桑人生的诗意观照

2007-09-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舒旷 我有话说

每个人的内心成长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道路,诗人的内心成长更是一部充满着苦难与欢愉的历史。一个严肃的诗人,不得不以一种异常庄严与虔诚的姿态,直面生命中的粗粝、磨折、跌宕与悲剧性。这就意味着,

一个诗人,要深入到生命的内核,挖掘与体悟那些更为本真、更为深沉、更为凝重、从而也更难以处理的命题,完成对诗歌与自我生命的双重超越。

与以前出版的《爱的答案》相比,胡坚教授的新诗集《飞过沧桑的蝴蝶》,处处显露出作者试图超越自我生命、深刻体悟生命本真的自觉努力,也处处体现出作者诗歌创作境界的自我升华与拓展以及对重大生命主题的更深把握。如果说《爱的答案》是作者对青春历程与年轻心灵的感悟的话,那么,《飞过沧桑的蝴蝶》则是作者在体悟沧桑人生后自觉构筑的一座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她并没有以回避的方式刻意营造浪漫的诗意氛围,而是把自己置于更广阔更沉重的生命主题中,深刻地反省自己,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困惑与迷茫。

“蝴蝶”是一个充满多重隐喻意味的意象,它暗示着在苦难生命历程中的蜕变与成长,暗示着一个生命个体通过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来实现生命的升华与扬弃。扬弃既是充满困惑与磨难的,也是充满欢愉的。一个蝶蛹是如何通过艰辛的蜕变与自我否定以达致生命的飞翔状态,如何超越破茧而出的瞬间痛苦而臻至一种“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境界,是每个诗人必然触碰且永远具有无穷诱惑力的永恒主题。作者意识到生命的局限和无奈,正如她以忧郁的笔调所感叹的:“蝴蝶飞不过沧桑除非"一切都从头开始"我们将故事"重新改写"我们将道路再度延长"我们让结束"有一个完美收场"我们将相伴的日子"变成蝴蝶的翅膀"一起飞过"苦难,欢乐,寂寞,忧伤。”在作者的诗中,始终浸透着一种因人类难以摆脱自我宿命而生发出的惆怅与忧郁,她在《所有的道路都通向死亡》一诗中说:“所有的绽放"都是为了最后的凋谢"所有的欢笑"都是为了最后的惆怅"……所有的得到"都是推动的前奏"所有的梦幻"都是一枕黄梁。”在《无常》、《最后一刻》、《不朽》这些诗中,作者时而迷茫感伤,时而激越昂扬,既充满着无边的忧郁,又对生命怀着一种虔诚的笃一与期待,很多诗行,在轻灵的笔触中浸透着凝重的思绪,感人至深。

胡坚教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在一般人看来,经济学家与诗歌的距离,比水星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更大,一个学者,是如何游走于经济学与诗歌这两个似乎完全隔离的领域之间而又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实在是一个谜。胡坚教授自己坦言:“尽管我的职业是教师,专业是经济学,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在气质上更倾向于一个诗人,以诗意的眼光和情怀观照世界和人生,并把它们表达出来,一直是乐在其中的事情。”我始终认为,一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谨严肃穆的学者,倘若没有一种温润的类似于诗人与艺术家的心境去滋养,迟早会变得心灵枯萎,生命干涩。胡坚教授行走于经济学与诗歌之间,构建了一个内心与外在、理性与信仰均衡和谐的心灵世界。

  《飞过沧桑的蝴蝶》,胡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