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孙建江:儿童文学的测绘人

2007-09-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徐鲁(本报书评人) 我有话说

  孙建江:评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论著《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等,作品集《美食家狩猎》等三十余种。曾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奖等。

卡尔维诺一生兼有作家、文论家、编辑出版人等多重身份,他这么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因为在出版社工作,我花在别人的书上的时间比自己的书多得多,我并不介意。任何消耗在有益于以文明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事务上的精力,都是适得其所的。”

孙建江的身份和卡尔维诺相似,既是作家、文论家,同时又是一位职业编辑出版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的写作和所从事的编辑工作是区分开来的。写作是写作,编辑是编辑,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界限很分明。写作的时候,我一般不会去想编辑工作;而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会完全抛开写作。”他说:“然而,近年来我越来越难将两者截然分开了。既然难分开,不如顺其自然。何况编辑本身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倘能游走于两者之间,又何乐而不为呢?”他的新著《童年的文化坐标》,即是他“游走于两者之间”的成果。

这部著作大致由四组文章构成。其中的主体,是对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一些重大命题与新生现象的深度思考与细微研究,如《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观的两次重要转变》、《“儿童本位”的当代意义》、《哈利・波特现象思考》、《安徒生的当代意义》、《中国大陆儿童文学研究的媒体空间、研究现状、学术心态及两安对谈描述与思考》、《新浪在线:儿童文学的写作与市场》等。这是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未曾间断的学术“余绪”。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一再强调,自90年代以降,经过文化的转型,儿童文学也越来越注重儿童本身的需求,越来越关注儿童的“本位”;只有“本位”的儿童文学,才使得我们的作品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通过许多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和创作、阅读现象的比较研究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本位”的儿童文学是我们融入世界儿童文学的前提。他还认为,一部作品要想赢得今天的少年儿童读者的拥戴,至少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童年精神”,必须始终在场。他以畅销全球的《哈利・波特》为例分析说,这部作品之所以创造了一个销售神话,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与儿童的精神需求彼此吻合,为儿童的玩、宣泄和释放创造了艺术的空间”;同时,它也“让成年人重温了童年的快乐,进而开始捍卫童年”。

四组文章,也正好呈示着这位曾经在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领域里以新锐的姿态执学术之牛耳者近些年来的思考与研究方向,以及他作为一名职业编辑人,在创意策划、编辑执行力、市场实务与反思等方面的经验与收获。

在谈论台湾诗人林焕彰的那篇《童年的守望者》里,孙建江写过这样一段话:“诗人放低成人的态度和思想,俯身细致地观察身边的小小生命,尊重每一种生灵存在的理由,重视每一种生命形态的意义。他苦于自己内心的不能完满,时时追寻美的价值和涵义,回归心中的宁静之美、平和之美。他是一个以真来分辨,以爱来关怀的诗人。他是一个内心纯粹的诗人。”借用这段文字来评价孙建江自己的这本书,以及描述他目前的所思所虑,我觉得倒是既省事又准确的。

《童年的文化坐标》,孙建江著,明天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