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家书屋”工程让九亿农民家门口读好书

2007-10-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丁杨 我有话说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国民素质,而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有欠发达,农民长期处于“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状况。2005年7月,甘肃省在省内15个村启动“农家书屋”建设,这也是全国率先进行的“农家书屋”工程试点,标志着这一保障农民

基本文化需求,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凡,这项工程将在全国四处开花。两年多来,该工程已基本覆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3000多家,到记者发稿为止,这一数字已增加到一万多家。其中江苏的“农家书屋”、北京的“益民书屋”、内蒙古的“草原书屋”及河南、河北的“新农村书屋”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今年9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委托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在京设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该基金将围绕“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开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募集资金和物资,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此前的3月13日,总署印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至此,“农家书屋”工程这一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旨在惠及全国9亿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了其实施的速度与力度。可以预期的是,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因此获益,在田间地头忙碌的余暇,从家门口的“图书馆”就能读到种类丰富、品质精良的好书,买不起书、读不到书的状况将逐渐成为历史。

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益民书屋”设立于2005年末,是北京第一个“益民书屋”,记者从该书屋负责人处了解到,由于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很多农户搞起了旅游接待,但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很多旅游接待常识都不够,因此该村的“益民书屋”中有不少关于北京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乃至农家菜烹饪方面的书,这些书成为村民闲暇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不乏实用价值,借阅率颇高。可以说,东桑园村农民群众从“益民书屋”借阅图书进而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也是全国很多“农家书屋”的一种折射。

“农家书屋”工程的核心在“书”,书屋中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至关重要,为此,各地“农家书屋”的图书都经过有关部门邀请专家根据当地农民不同的阅读需求进行选择,对内容和类别进行把关。有了书,书屋的日常管理也很重要,记者曾走访过几处北京郊县的“益民书屋”,看到那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些还不止一名,对于图书的进出登记非常严谨,确保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给农民带来知识,带来财富。有的书屋还配备了电脑,使得管理更加高效。在“书”和“读者”这两大“农家书屋”要素之外,在最基本的阅读之外,围绕读书进行的诸如阅读征文、烹饪大赛、团体捐赠、知识竞赛、才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也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市根据多个“益民书屋”农民读者借阅反馈的信息启动了“读书益民”工程品牌系列图书项目,对那些农民需要的图书选题进行适当扶持,确保低价高质,使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真正形成了“农家书屋”工程同出版业的相通与互动。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将“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实施列为“十一五”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重点,《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规划将通过10年的建设实现村村有书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