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六大到十七大:出版业在变革中发展

2007-10-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香 采访整理 我有话说

如何看待出版业五年来的变化,从而理性分析出版

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成为卓有见识的出版人必做的功课。由此,本报特邀请新华发行集团、出版社和民营书业的三位人士,从各自角度谈出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周立伟:彻底开放变革的五年

周立伟(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从2002年十六大到现在,中国国书发行业与整个国家大势同步,具体表现在十六个字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产业和谐。

其一,在中国近30年的改革过程中,文化体制的改革,因为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应该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过程。

其二,这五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发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开放的程度、改革的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这里不仅仅是指对外的开放,更主要表现在内在的开放。内在开放,指的是彼此间的开放,如行业对行业外的开放,行业内的开放等等。比如,社会资本的介入,不仅只是外部资本的介入,还有民营企业的介入。经营性的企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分开,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单位,都是前所未有的。过去我们只是谈产品进入市场,没有谈资本和人进入市场,如果资本和人没有进入市场,那么这个企业就不能算是真正进入市场。所以,现在的改革,是推动人和资本进入市场的变革,是从本质上的变革。

第三,新技术对行业的冲击和推进并存。这里谈的是发展的问题,而且是科学的发展的问题。我们过去讲发展,只是讲正的一面,好像就是没有阻力的发展,其实,发展会对自身形成一种冲击,所谓的“逆发展”。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发展与逆发展,发展与倒退,出生与灭亡,冲击与推进,都形成了矛盾。尤其是新技术的到来,冲击是很明显的,推进也是很明显的,对出版这种传统行业的挑战,在这五年中特别显现出来了。

第四,在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引下,我们产业链的和谐被提出来。去年我提出产业链和谐的问题,到现在也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重视。

具体到我们,这五年,我们自身在做“两个坚持”,坚持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一贯的文化追求,两手都得抓,但基础应该在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所有的改革必须坚持植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背离这种体制,改革就要失败。做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是我们最深刻的革命。

坚持植根市场经济体制是很难的,同时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光有这点也是不够的。如果光从盈利的角度,做书店不如做饭店,不如做服装店,做其他行业――因为市场经济的出资者最终是为了盈利,而做书的盈利程度不如其他行业,所以植根市场经济就难免忽视文化追求。现在很多书店慢慢就不是书店了,可能成了手机店,百货商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他们没错。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上市企业,都要用数字说话;对于股民来说,文化不是他们的追求,文化永远是文化人的追求。

所以要两个坚持,要坚持植根市场经济,就必须改制,要坚持文化追求就必须发展,书店一定要放在市场的大海里学游泳。

要发展,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出经济增长的方式,不追求简单的数字,而是追求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要用新技术推动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在原有的一个行业里边打转转,视新技术于不顾。否则,文化的追求是实现不了的。

在消化教材招投标减少的7700万码洋,3500万利润的前提下,我们2006年比2002年销售增长52.16%,利润增长67.15%。很多人在问,说你是一个怎样的措施。但我几乎说不出单一的某一个措施,因为措施只是构成了局部的要件,要达到这样的增长,没有基础性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首先,整个集团整体的发展由一些大的模块构成。比如说,集团架构、基本建设、改制激励、信息平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采配保障、产业关系,政策扶植,等等,多模块的交互作用,促进了我们整体的发展。所以,是改革的设计和协同的努力,共同的惯性的推动促进我们整体的发展。

第二就是资本化、规模化、集团化、电脑化、网络化、连锁化、自动化、企业化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资本化是第一个阶段,接下来是规模化的问题。首先你要有规模,而且是自营的规模。在省外,我们采取连接的形式比较多。物业是人家的,计算机技术、产品是我的,由我们统一采购配送结算。我们把整合的产品、整合的技术管理,与他的资本和人脉进行对接,这样我就有了规模。有了规模之后,我们开始把全省组建到一个集团里边来。在这个集团内部,我们把六个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平台的计算机系统,然后可以开始网络化,把总部子公司门店,商流物流资金流,不同业务,不同业态,不同商品,全部整合在一个统一平台的ERP系统上去。网络化的基础上,我们再实现连锁化。现在很多书店没有实现网络化就开始连锁,效率反而更低,出版社意见很大。在连锁的基础上,因为有了量,就可以做物流的自动化,物流配送全部用自动化来配送。

行业中很多人在说我们在做一个全国性的中盘,做中国的英格拉姆,但这只是我们的理想,在我手里还实现不了,我们现在充其量是一个区域性的渠道发行商、渠道分销商,区域是浙江,渠道是新华书店。当然我们的理想也是一个过程。我的想法是,先整合区域性的市场。从操作性上来说,每一个省级店比较容易通过集团化的过程整合区域性的市场,因为有区域性的市场了,就比较容易整合全域性的产品,当我把全域性的产品整合以后,就有可能去整合全域性的市场。

全域性的产品是什么呢?去年在全国市场里流通的图书品种是七八十万,去年在我系统里流过的是59万,全域性的产品就是指这种全流通产品。现在有1000个供货商在给我们供货,这可能与多数主要整合本地出版社图书的新华书店不同。还有很多新华书店是不进小社的图书的,但我们这里,小社全进。有了全域性的产品,辐射全域性的市场就有了可能性。

现在我们做的博库书城网站上B2B,B2C,B2G全有,它的半径非常长,可以辐射到全域去。我的想法是,所有市场端的形态我们都全部接收。实体是固本强基,虚拟是多元突破。现在我们多元突破的速度很快,在增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实现了结构性的调整,这是和市场的需求吻合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调整而调整,那么每一块业务都有自己的增量。

所以,对于现在业界流传的把出版业称为所谓的“夕阳产业”,我并不认同。我现在是以很“阳光”的心态来看待书业。我认为,行业可能会有某种形态的变化,但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是进化了,而不是退化,出版业永远不会消亡。

肖启明:出版行业的一个转型期

肖启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从这五年来看,国家高层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看到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而出版业,也是作为整个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过去,我们总是偏于强调出版的文化属性,或者意识形态属性,这些年来,则更重视把出版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不管是出版的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出版的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视出版的商业属性和出版的商品属性,这就是出版业的一些变化。

出版业自身大的变化,就是集团化建设。当一个国家认识到文化对综合国力的重要的时候,才感觉到过去留下来的传统体制和产业结构,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世界大市场竞争的需要;当中国整个出版产业的销售额还比不上一个贝塔斯曼的时候,就必然会让人想到,我们怎么在未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中立足。那么,肯定要组建集团,哪怕是行政上的“拉郎配”,拉十个成功一个,也成功了。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也知道我们通过行政手段组建出版集团里边存在的不足,但是,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手段,大家也许都会安于现状。

现在,新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讲“冲击”已经是很客气的了。我的总体感觉是,数字出版这一块,国家的层面动员得更多一些,技术提供商比较热心,而做传统出版的,始终还是被推着走。目前很多出版社已经涉足的从纸质文本到电子文本的过渡,即电子书形态,其实是数字出版的最原始的阶段了,关于数字出版成功的商业形态和盈利模式,很多出版社还不甚了了。在国外,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有四种,即以数据库在线出版、E-learning(在线学习)出版、期刊在线出版和电子书出版四种模式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国内的一些出版社已经开始了数据库的建设,但它在整个数字出版中间占怎样的位置,还有待观察。我想,数字出版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为数字出版付费的人群,找到他们愿意付费的内容。

我们目前在E-learning、和U-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和智能型解决方案)方面,已经与韩国公司在寻求合作。我们认为,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互动,尤其是教育服务平台的智能型解决方案,比现在的网络学习要更上一层。

这些年因为市场的周转不灵,所以整个出版界做得很累,没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和有序的市场,是妨害出版业做大的一个瓶颈。比如,像现在允许的这种无条件退货的制度,就是让出版社非常尴尬的方式。但是,一个相对混乱的秩序,对于出版市场而言,也可能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是一个出版行业的转型期。我相信,即使在传统图书出版领域,中国原来的出版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

任志鸿:政策突破对民营影响深远

任志鸿(志鸿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总裁)

五年来,发行体制的改革对民营书业影响深远。2003年9月1日起,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正式生效,允许民营公司可以有总发行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对民营图书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首先就是资质本身,因为原来民营的发行业务受到了很多政策的限制,比如说跨区域经营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新华书店业务上的合作也有政策上的障碍。原来是不允许从民营公司进书的,有了总发行权之后,这个情况就改变了;另外,教材的招投标、或者是总包发出版社的图书等方面都有非常具体的政策方面的突破。直到现在,我接触到了17家有总发权的民营公司。应该说,民营发行公司要做强做大,政策突破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当然也要看到,国有发行业――新华书店这两年的改革力度比较大,再加上它原有的网络基础,给民营书业带来了强烈的竞争压力。民营书业总体来说还比较弱小、管理比较落后,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够专业,并且基本上都是单店经营,互相之间缺乏协同运作,还没有把庞大的市场资源有效整合。

我们曾经做过很多尝试。比如2004年,我们就想和一些上游的文教图书的品牌出版社、民营出版公司,把品牌组合起来,然后把图书的品牌资源和优质的渠道资源进行链接,就是选择区域的中盘,然后对它提出刚性条件,就希望他们能够根据这些要求去整改。现在看来,这个举动有点理想化了,我们忘了这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上游――包括出版社和出版公司之间其实也是一个竞争的关系,大家在组合的过程当中就心态各异了。但我们相信,整合是一定的,充分的市场竞争过后就是整合,因为成熟的市场需要一定的集中度。

我觉得,随着竞争的加剧,在最近的五年当中,民营书业对业态专业化的认识获得很大的提升。2003年的时候,批销模式面临问题,大家开始了业态方面的精耕细作,要么我是区域的连锁经营中心,要么我就是一个物流陪送中心,要么我可能是未来一种创新形态的学习中心。书不是一种孤零零的产品,培训、远程教育、自己创新的教育方式完全结合进去,这与过去部分民营书业认为“有差价就可以成为盈利模式”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现在,民营书业当中已具规模的企业越来越多,民营书业正向规模化、企业化和正规化的途径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