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同理财那样理慧

2007-10-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心武 我有话说

本来想把题目写成《如同理财那样理智》,但“理智”是个人们经常使用的名词,我打算把“理智”分解成“打理”和“智慧”的动宾结构,与“理财”相匹配,如不赶忙解释,必生歧义。现在写成《如同理财那样理慧》,尽管读来显得生拗,却总算表达出了一个明确的意思。

于是想到,人们使用文字这个符码系统进行

沟通,真要了解彼此的意思,特别是深层的蕴味,实非易事。

上世纪初陈独秀、胡适他们集结在《新青年》,提倡白话文,胡适更以《文学改良刍议》和《尝试集》,从理论、创作两面开弓,意在弃绝文言,将“引车卖浆者流”的街市俗语,迎进文学殿堂,以构成全新的符码系统,形成全民的文学狂欢节。他们的努力,如同破冰之举,给我们后辈开辟出一条宽阔的出海航道。但是经过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实践,人们就发现,所谓文学作品,其实很难完全由日常生活里那些“白话”构成,大多数还是需要融汇进“书面语言”,而所谓“书面语言”,其实也就是从文言文里,特别是从古诗词古骈文里,撷取的精华。

上世纪中期的作家,如赵树理,在坚持用农村俗语乃至“板话”(快板书)写小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老舍则是“两手硬”――既能写《骆驼祥子》那样基本口语化的小说,也能写《微神》那样书卷气的小说。孙犁创作旺盛期的小说,全写农村,写抗战,但不“土”不“白”,很“雅”很“诗”。

从外国文化里汲取营养,鲁迅先生是带头人。读《伤逝》,如写涓生的心理活动:“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蔚蓝的天,下是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明的闹市,黑暗的夜……”这不是“意识流”是什么?此作写于1925年,那时候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也才刚刚抬头,鲁迅先生显然并不是机械地引进西方文体,而是将西方心理学与人性剖析的精髓,创造性地融汇于心,从笔端自然天成地流淌出了以汉字符码构成的簇新文本。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开始普遍有了“文本自觉”,但也出现了“唯语言颠覆为快”的过度亢奋,于是一般读者多埋怨“读不懂”。到本世纪,网络大行其道,不懂“解构主义”的写手,也多在对占据主流的习见文本进行无情解构。而现在的新问题是,“网络语言”逸出网络,渗透到纸制传媒,也进入最年轻一代作家的新书,与80年代那些“先锋作家”奋力颠覆的劲头相反,他们懒洋洋地随意“涂鸦”,不仅“无心插柳柳成行”,竟大有“洋水仙成灾”之势,闹得“文学水域”里的固有生态大遭挑战。其实不必惊慌,因为就社会绝大多数受众而言,规范仍需坚守,约定需在俗成(即成熟,也就是水到渠成)之后;而“新物种”的适当引进,在经历一番波动后,势必达成新的相对平衡,那该是一种更丰富更美丽的局面。

文学创作,如今可以说变得更容易,也可以说变得更艰难。关键是你有没有运用文字这个符码系统,去跟别人交流的强烈欲望。心有欲,文自成。有人说文学的关键是文字,也对,但我更愿意说,文学的关键是沟通前的迫切感与传递时的大兴奋。

作为一个“文坛老字号,快乐边缘人”,整理自己的新书稿,兴致勃勃之余,偶尔也会停下来自问:这究竟算是怎样的文本?确实难以归类。那么,又自问:非得归于一类么?又不为获奖,不为取得教授、研究员名号,其实也真不图畅销,为的只是把自己的感悟,传递给愿意接收的人们罢了。

近来时有人敦促我:应该注重理财了!股票不弄,至少选选基金,就是炒炒汇也好。道理很硬,盛情可感,但我的兴奋点,还总在理财之外,所想理一理的,是智慧――虽已望七之年,先天慧根不深,后天学识缺欠,但仍愿通过打理,变得更聪明一点。通过这篇文章梳理一番文学语言和文本的流变,从中悟出“守矩”与“求变”的辩证关系,坚定“宁愿什么也不像,但要赢得普通读者心”的沟通欲望,就是“理慧”的尝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