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战争笼罩小镇

2007-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苏清华 我有话说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德国小镇上,一个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

良的女孩在整整一个冬天里,冒着生命危险、忍饥挨饿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有一天却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本书曾获198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著名图书奖,1986年《号角书》杂志荣誉名册奖,布拉迪斯拉法金苹果奖,美国图书馆协会米尔德里德・巴彻尔德奖和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少儿图画书。

《铁丝网上的小花》是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创作的绘本,封面设计把书名和出版社放在最顶头和最底部,连著作者都未标署,占据封面的是一幅有着窗户、女孩和伤兵的画,就连小镇的墙砖和屋瓦、牵牛花那卷曲的细茎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的写实会让孩子有一种看照片的感觉,难怪孩子们在看到集中营那一个大跨页的画面时,会马上安静下来,这本书的图画的确值得一番细读。

通览全书,大部分画面都采用斜俯视的角度表现,这种角度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空的角度。对于故事来说,正好可以表达战争笼罩小镇的气氛。而对于作为读者的孩子来说,或许有过从平房顶上俯视院内、或者在几层楼的窗户窥视楼下、甚至躲在高高的树上偷瞧树下等经历,这是一个观察者发现秘密的角度。从一辆军车开进热闹的镇子开始,一页页翻过,孩子观察到谁的秘密?原来是纳粹的秘密!他们竟然把那么多无辜的孩子关在铁丝网里!他们竟然把善良的罗丝……这故事好像是一个孩子偷偷躲在小镇的房顶看到的,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俯视发生的一幕幕场景,让你不由得为眼前所见而揪心、感动。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成功应用对比的书。比如红袖章对比红色蝴蝶结、镇长那肥胖臃肿的身子对比罗丝・布兰奇纤巧美丽的身姿;安静温暖的民房对比横冲直撞的军车、素朴衣着的人们对比全副武装的军人;在罗丝最后去送食物的那一页,是虚景中开枪的军人对比实景中伤感的罗丝……难道就没有无对比的画面吗?罗丝从河边走过,水中还游着悠闲鸭子的那一页,如果没有战争,罗丝的生活就是这样自然美好。单看这个画面,似乎没有对比;集中营铁丝网内被囚的孩子们那凄惨的一页,单看这个画面,似乎也没有对比。可是这两页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啊!另外,有趣的是:战败前所有出现炮筒的画面,几乎都会出现烟囱!一动一静,难道烟囱和炮筒,也像红色蝴蝶结和红袖章一样在对抗吗?一个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绅士站在房顶上,他在干什么?难道在战事如此紧张、军车当街呼啸的时候,一个绅士,竟然在捅烟囱?不要大惊小怪,战争虽然来了,但是生活还得继续,炊烟还得燃起,这是人民对战争最自然的对抗,是生活对战争的无言对抗。你是否看到,在最后,战争过去,苏军来了,军队一地伤员,民房一片破败,坦克驮着战后的士兵开过小镇,此时,有一个背枪的士兵站在破败的屋顶上,他在干什么?难道也在捅烟囱?有什么不可以?战争对于任何小镇的人民和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都是惨重的伤害;硝烟散去,战争过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就是让房屋重新建立、让炊烟缓缓升起吗?

有些评论说此书“整本书是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但我却认为,作者在画面上大多采用冷色与暖色的对比。罗丝・布兰奇走出小镇前的所有画面,如果我们试着把画面中的军车和军人去掉,那可以说每一页都是一个温暖小镇的风景画!作者极尽功夫花费大量的灰暖红色一块块一片片刻画小镇房屋的那些墙砖和屋瓦,还有那些整齐细密的暖褐色栅栏,就是要营造一个温暖的具有生活情调的小镇。这样的小镇,居民本应是安居乐业的,然而战争就在此时毫不留情地冲进了人们的生活。所有的军车和军人都是灰冷蓝色调,和小镇的暖色是那么对立。就是这些军车、军器、军人的冷色调,让小镇顿时失去了温暖的感觉,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罗丝走出小镇之后,色彩开始越来越冷,到集中营的那一页,就是“冷色调的高潮”,那些孩子在冷冷的环境中,惨白着骷髅一样的脸直面看画的人,让你的心开始发抖。之后画面慢慢加入暖色,到苏军开来的那一页,连军车和军服都是暖灰绿色了。

我曾听到有家长说“这本书灰灰的,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我只想说,不要只让孩子看那些色彩鲜艳图面甜美故事温情的书,在孩子的成长中应该有另外一种触动心灵的故事。

  (《铁丝网上的小花》,【意】克里斯托夫・格莱兹、罗伯特・英诺森提著,【意】罗伯特・英诺森提绘,代维译,明天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