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疯魔不成车

2007-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崔璀 我有话说

读《汽车“疯子”李书福》的那段时间,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不疯魔不成车。

郑作时在他的前言里这样写道:“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里,持平温和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重要要素。只有持

平温和的人才能得到周围人的信赖和尊重,而在这种基础上,这个人才能有威望,有了威望才能做事。如果一个人被别人看做是偏执狂,那他还能得到什么?会有人理解他吗?他还能成事吗?显然是不能的。在一个和平的社会里,有什么事情是非得偏执才能做成的呢?好像没有嘛。”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迈进了创业的大门。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持续地把企业做大是一件劳心耗力的事情。为什么不放弃呢?为什么不把企业卖掉,换取一个舒适的生活呢?或者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不选择创业,而选择受雇工作呢?须知很多创业者都有着良好的背景和学识,他们为什么非要选择风险比较大的创业而不是受雇呢?

也许就是内心的那一点点冲动吧。一种成就自己事业的冲动。

于是,我们的企业家们需要另一种气质。一种坚韧的,不服输的,偏执的气质。

李书福和他的吉利集团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造汽车,玩足球,办大学……李书福做的每一样事都很疯狂。当所有中国人都还在讨论德国车好还是美国车好时,他却鼓吹“中国车最便宜”,并以令人咋舌的低价杀进汽车市场;当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家用车领域深耕猛进时,他却抛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跑车“美人豹”,并扬言要引领中国跑车产业;而当中国汽车产业趋于饱和,众多国产车商生存空间受限而不得不开拓第三世界市场时,他却将吉利车开进了欧洲汽车制造业的心脏――在有百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他掀起一股中国风、并自称扛起了中国民族汽车产业的大梁,即使面对着众多世界顶尖品牌仍穿着红袍独自舞蹈……在李书福身上拥有太多的神奇故事,也因此在不同人眼里,他永远游离在“英雄”或“疯子”的两个极端。

吉利的出现,固然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契机无法分开。在大浪淘沙的汽车时代里,即使不是李书福,也会有其他人出现――与他同时代的还有很多草莽英雄――但最后却是他站得最高,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沙场厮杀历程?

顺着李书福的造车之旅一路走过,这句略微夸张的话一直闪现:不疯魔不成车。

疯魔是一种能力。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勇往直前。李书福要造车的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两省就至少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纷纷提出了造车战略,媒体还起了新名词,曰“民企造车运动”。数年下来,硕果仅存的就是吉利一枝。这未必是其他企业家不如李书福,而是因为,那些企业造车,都给自己留了后路,原来的产业不放弃,把造车变成一个“大诱饵”,希望以此赢得政府的支持、银行的青睐。只有李书福最疯,最傻,一说造车,就不干别的,心无旁骛,不顾身边所有人的反对,把身家性命都赌了上去。

疯魔的人拥有一种特殊的气场,能将身边的人吸引过来,并一路伴随。正如书中所叙述的一样,李书福的成功,离不开一路追随他的得力助手们,无论是罗晓明还是徐刚。

疯魔本身也是一种成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吉利对奔驰的碰撞比赛。这是一场还未开场,吉利就已经赢了的比赛。吉利和奔驰――世界上最新的和最老的汽车公司相撞,不按章法出牌,天不怕地不怕,反倒可以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李书福的疯魔,是一种能量,支撑着他的造车全过程。郑作时对这个“汽车疯子”的客观记录,却是逐渐深入的。疯魔的背后,也蕴含着逐渐的成长,以及渐渐渗透进感性的理性成分。吴晓波在序言里写道:“一个企业在崛起和冲锋的时候,可以靠一股‘疯劲’打出一片空间来,可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正面化、阵地化,总是靠一股精神气已经走不到太远了。”但是庆幸的是,造出了民族汽车的李书福,在过程中寻到了“疯狂”的边界。于是,他成功了,也许,还能走得更远。

《汽车“疯子”李书福》,郑作时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3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